近日,香港与东盟十国刚签订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这将充分便利和帮助本港金融投资、贸易、服务业等进入广阔的东盟市场。随后,特首林郑月娥亦透露,香港政府正在积极与澳洲商谈经贸合作协议,并且正筹备在泰国曼谷开设第三个东盟经贸办事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在北京拜访国家多部委后亦表明,最快今年底会与内地部委签订有关香港在「一带一路」定位的文本协议,并建立联合会议机制,协议将会包括:金融与投资、基建与航运、经贸交流合作、争议解决服务、民心相通及推动大湾区,而这些均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项目。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完成初稿,进入谘询阶段,可见本港正积极开拓多个经济合作平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料本港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空间广阔,这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亦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港不容自我封闭吃老本
全球产业格局不断调整,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香港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本不能故步自封吃老本,主动开拓新的平台和市场,抓住国家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强区域合作才是推动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家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深化,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内地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近日一系列的自贸区和金融业改革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如果本港选择自我封闭,不积极融入内地发展和国家的对外开放大局,只会丧失发展机会,竞争力亦会减弱。首先,内地已开始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设自由贸易港,改革的第一站上海自由贸易港的规划和大方向已基本明确,直接对标国际最高水准,如果说最初是今年3月份国务院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已开始提出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计划,那么「十九大报告」中的「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便是明确了内地将会建设自由贸易港。而近日另一引人关注的开放「大招」便是内地将会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外资控股比例。据国家财政部的说明,中国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实施3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并且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内地自贸港须借鉴香港
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金融业改革对香港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和竞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本港新的机遇,可作为香港的合作平台。自由贸易港和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业一直是本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领先全球,内地自贸港的建设和金融业开放将可以为香港带来新的合作平台,关键是本港是否积极及时抓住。一方面,内地自贸港还处于初期孵化阶段,内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需要学习、借鉴香港的经验和模式,这是本港自由贸易「走出去」的绝佳机会,香港在内地自贸港的建设中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内地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本港的金融机构和人才可藉此契机进入广阔的内地市场,与内地金融业一起合作发展,发挥成熟市场监管运营和国际化的经验,巩固本港金融优势。
因此,面对如今瞬息万变的经济局势和新的挑战,拓宽经济合作平台,无论是内地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是本港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