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确定性,人们会特别关注不同地区的经济数据,看看别人过得如何。
前一阵,有关俄罗斯和越南的报道很多,最近的热点是关于台湾省数据的讨论。
2021年台湾GDP增长6.28%,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八;人均GDP达到3.38万美元,接近韩国的3.48万和日本的3.93万美元(IMF统计)。
对此,一些人有疑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疫情之下,增长从何而来;二是台湾经济是否依赖大陆;三是人均GDP这么高,与大陆游客的实地感受不符。
台湾增长靠什么?
在很多人的眼里,台湾经济长期停滞,总体是一直在衰落,6.28%的数据有些可不思议。
这一点,应该说是很多人对台湾经济的印象存在误区。
自60年代经济“起飞”以来,台湾经济在绝大多数年份一直在增长。前三十年,年均增幅在10%以上,是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90年代起,台湾步入低增长时期,不少年份的增长只有1%和2%,甚至出现过负增长。
但在2016年之后,台湾经济重拾增长。虽然增速达不到曾经的两位数,但放眼全球,台湾这一时期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世界第七)。2020年,台湾GDP逆势增长2.98%,全球第五。去年6.28%的表现,也创下了台湾近十年来的记录。
不过,尽管如此,大陆同期的表现更加亮眼。改革开放40年,年均增幅近10%,GDP总量增加80多倍。1994年,按照IMF的统计,台湾地区的GDP相当于大陆的45%。到了2021年,台湾的经济总量已经不足大陆的4.4%。
台湾有个媒体人说,90年代台湾是和整个大陆比,后来渐渐变成和一个省比,现在的台湾只能对比一座城市。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和世界其它地区比,台湾过去30年的增长并不慢,但和大陆相比,速度还不够快,这可能造成了大陆民众对台湾经济评价的失衡。
不过,2021年的表现能否成为台湾经济的新起点?不好说。
这几年,台湾经济之所以强势,学者们的共识是主要得益于半导体行业的突飞猛进。全球芯片的持续短缺,让台湾的半导体和电子代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收益。
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相关领域的产值增长了26.7%。以龙头企业台积电为例,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4%,净利润率38%(苹果为26%),位居世界500强之首。
目前,半导体产业的产值占台湾GDP的16%,员工占总就业人口的7%,芯片制造和封装世界第一,芯片设计世界第二,台湾在全球芯片电子科技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半导体的一枝独秀也意味着经济结构失衡。学者们的另一个共识是,对单一产业的过分依赖是台湾未来最大的风险之一。
他们认为,虽然在未来的10-20年,芯片依然会是科技产业最重要的元器件。但是,在欧美和大陆都在降低对台湾芯片依赖的前提下,台湾的优势能保持多久?
历史上看,台湾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都很成功。第一次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发展制造业,向出口型经济转型。第二次是80年代后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口号是“制造强省”,培育了通讯、信息、半导体、消费电子、化学及制药等十大支柱产业。如今,半导体业能够一柱擎天,靠的就是当年的基础。
未来,台湾经济如何布局?目前并不明朗。
台湾经济是否依赖大陆?
这一点,可以看外贸依存度。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21年台湾地区对大陆(不含香港)出口总额近2,500亿美元(增24.7%),贸易顺差1,700亿美元(增18.3%)。按台湾方面的统计,台湾对大陆的外贸依存度高达42.3%,高于2020年的40%。台湾媒体的说法是“依存度连创历史新高”。
事实上,近几年大陆一直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顺差来源地。如果扣除大陆市场的顺差,2021年台湾进出口贸易为逆差。
在产业端,不仅是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台湾的农产品出口过去也长期依赖大陆市场。台湾的农业没有经济规模,属于精致型农业,以凤梨这样的“小而美”产品为主。两岸关系的破裂,让台湾的农业很难找到新的替代市场。
这些都能说明,台湾经济不仅依赖单一产业,也依赖大陆这个“单一市场”。
当然,依存有相互的成分。台湾的投资也促进了大陆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2020年的统计,大陆出口额的十大企业中,台资企业占6席,净出口额十大企业中,台资企业占据7席,前四位全部是台资,包括富士康、广达、和硕等台企的代工厂。中国每年通过台资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与香港资金集中房地产业不同,台湾的投资偏向制造业。他们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都促进了大陆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比如,康师傅和统一的进入,极大推动了大陆方便食品行业的觉醒。
据台湾方面数据,截至2021年9月,台商投资金额最大的五大省市是江苏、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其中江苏累计金额达到602亿美元,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30%,江苏拥有台资企业的数量最多,超过3,000家。其次是福建。
然而,依存虽有相互,但两者的依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台湾对大陆的需求远远多于大陆对台湾的需求。因此,学者们大多认为,如果台湾当局依然一意孤行,台湾经济会面临很高的政治风险。
大陆游客的实地感受
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大陆赴台游客的最高峰是在2013年,为287万人次,占台湾外部访客的35%。之后,两岸关系逐步恶化,这一数据连年下滑,目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有很多游客说,台湾市容不整,物价不菲,百姓的生活与人均GDP的高数值似乎对不上号。
这方面,恐怕是因为大陆游客比较的数据不全面,比较依赖“直观感受”。
如果看官方数据。除了人均GDP(相当于日本的86%,是大陆的2.6倍)之外,大家可以看法定最低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人均工资中位数等通行的经济数据,也可以参考基尼系数(体现分配公平程度)和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比例)这样的指标。
以最低工资为例,自2022年1月1日起,台湾省的最低工资为2.5万新台币(约5,787元)。相比之下,大陆标准最高的上海为2,950元,最低的安徽是1,550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数据)。
非官方的数据,大家可以看《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等商业媒体提出的巨无霸汉堡指数,或是星巴克指数,适合比较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
根据这两个指数,一个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大陆的价格是26元,台湾则是100元新台币(合22.2元),台湾比大陆低15%;星巴克大杯在大陆的售价是28元,台湾也是22.2元,台湾比大陆低25%。
经过多方面的评估,一位熟悉台湾的大陆经理人的结论是,台湾省和北上广深大体属于同一水平。台湾的薪资高10%、物价低10%,房价低30%。医疗教育支出,台湾基本是免费。
为什么游客会觉得台湾的物价更高?这位经理人做了一些分析。
他说,台湾的水果蔬菜、公共交通、酒店住宿的价格更高,大陆游客也容易感知。饮食消费方面,台湾属于“下限高,上限低”。普通的大众饮食有基本的品质保障,价格不算低,比如游客喜欢的小吃。台湾的中高端饮食的价格很有竞争力,但短期游客的体会不多。至于台湾的房价、油价、医疗、教育、进口用品方面的价格优势,距离普通的游客就更远。
对于大陆游客最失望的台湾市容,这位经理人说,相对于国内的基建,台湾多数城市确实更新较慢,很多区域房屋破旧,有损市容市貌。一个原因是,根据台湾的私有财产体制,城区很难规划,拆迁费用很高,经济上几乎不可行。这一点和日本相似,即便东京这样的世界级都市,类似“城中村”面貌的区域也并不罕见。
有趣的是,这位经理人给游客同胞提供了另外一个“建设性”的视角。
他说,台湾的城市面貌,有点类似日本的情况,少看规划多看设计,巡游大街不如深入小巷,能发现很多与众不同的独立建筑设计。
此言不差。
最著名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已经举办了51届,获奖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国建筑师,各有8位。日本建筑师最擅长的就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创新。“螺蛳壳里做道场。台湾不是只有101大楼,小巷子里有很多日本大师,以及台湾优秀建筑师的作品,新旧对比,很容易认得出,”这位经理人说。
如何看待世界,确实值得思考。
(钛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