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王传涛:从嫌犯考公务员看政审制度工具理性
      时间:2013-04-09 10:23

  2011年1月,张彬曾涉嫌在湖南临湘“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被云阳警方抓获,随后被转交至临湘警方,后得到取保候审。同年8月,张彬以云阳江口镇胜元社区党支部书记身份,参加全市公务员招考并被录取,2012年初被安排到堰坪镇上班,并堂而皇之地工作了一年。近日,这名在案嫌犯和多名参与其政审的官员受到当地政府处分。(4月8日《京华时报》)

  在案嫌犯考取公务员的新闻让人看过之后,总感觉五味杂陈。一者,如果张彬没有在成绩上做手脚,张彬应该是一名高智商的嫌犯,要知道在取保后审期间成功考取公务员的故事在我国并不多见;二者,当地人事部门“牛栏关猫”式的政治审查,激起了公众和网友的愤慨,许多考公务员的人,正是因为政审不过关而被刷下来的。我们常说政审这一关不好过,到了张彬的身上,又是如何蒙混过关的呢?

  表面上看来,这是云阳县第三考察组工作流于形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审核把关不严、江口镇对张彬在任胜元社区党支部书记期间被取保候审一事的事实失察造成的。事实上,在根本上讲,这说明我国官场用人体制对于政审制度的过度依赖已经完全超脱了“工具理性”的层面。

  政审,说白了是一种工具。至于这个工具被用好,还是被用坏,完全在于使用工具者。与工具本身无关。政审关,在当下的官场用人体制中,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也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程序正义。政府用人,如果完全没有标准和尺度,想必也无法通过民意这一道关口。因此,在体制之内,无论是考取公务员,还是体制内的升迁,都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于这一点,显然是无可质疑的。可是,政审这一关频频出现问题的现实表明,那看似严厉的程序审查,放到“潜规则”暗流涌动的官场之中,很可能会由“工具理性”变成“工具崇拜”。

  表现在现实之中就是,政审关并不能成为一个筛选人才的有效关口。有时候能够让一些不合格的人进入到官场体制之内;有时候,也能够把一些政府需要的人才、富有激情的年轻俊才拒之门外。去年,有媒体报道了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怪事:有位叫做史宝月的重罪罪犯,在换了身份之后,很快成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委党校副校长,身披各种荣誉,仅全国性的奖项就有50多个,这个故事,也很快成为官场用人的一大笑柄。另一方面,许多在公务员考试之中考了第一名的“准公务员”,因为与女友的感情问题、远房亲戚的犯罪问题和自身成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而被刷掉。

  这仍然源于权力受不到独立有效的监督,权力未在阳光下运行的恶果。可以肯定,此语态之下,政审并非规范政府用人的最好工具。这和官场之中泛滥的学历造假、身份漂白等现象如出一辙。如果政府用人制度不再加以规范,政府公信力必然会继续流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