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撒切尔夫人,睿智又偏执的爱国者
      时间:2013-04-10 15:41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享年87岁。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市。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两次连任首相。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成为英国19世纪初期以来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4月8日 新华网)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它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它们会成为命运。”

  撒切尔夫人的猝然离世,仿佛印证了她自己说过的这段话。“小心你的性格,因为它们会成为命运”,一生坚强、坚定、坚持到固执的这位被称为“铁娘子”的老人,因为她展现的鲜明性格,交织汇聚成了一生的命运。

  撒切尔夫人去世,世界上众多政要纷纷表示哀悼,这其中全部都是表示惋惜、称赞与怀念之情,对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而在民间,不出所料的是,对她评价所呈现出来的两极分化及爱憎分明,这与她生前从担任首相开始所受到的待遇是一脉相承的。在有许多英国民众对她的离世表示哀悼和怀念之外,也有许多因当年她推行的政策而失去工作和生计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呼和庆祝。习惯于对政治人物盖棺定论般评价的人们似乎很难理解如此分裂的景象,但这往往是本应呈现出的常态面貌。因为人本身是复杂的,人心、人性亦是,政治恰恰是持有不同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派别的人、人心、人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活动,它的面貌一定不是可以用简简单单的几段评价就可以概括的,况且政治人物作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少数人,其功过是非更不适合用非此即彼的判断方式去下定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撒切尔夫人在两极分化的爱憎评价中是如此突出的一个例子。这自然和她生前任内所推行的政策有紧密的关联,一条政治政策或法规,就算再精细,也决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不同,于是自然有人因着政策得利益,有人因着政策失利益。那些感激、欣赏、爱戴并向她学习的人自不必说,就是那些欢呼和庆祝她离世的人,其实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反应证实了无论怎样,撒切尔夫人的影响力都毋庸置疑,越多的人欢呼和庆祝,就越能证明她的政治生涯对英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刻回想和怀念撒切尔夫人,并非是要简单的为她的政绩下个定论,也不是陷入拥护与反对、爱戴与憎恶的口水仗,而是想要借助对她一生的回顾,希望从中能够寻找到一些思考以及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可能有益的借鉴。

  许多中国人可能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在中国就香港回归的谈判中那个与邓小平针锋相对、态度强硬的女首相,在谈判伊始就提出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几个前提表明态度和立场,并在此后与中国政府来来回回进行了持续多年的艰苦谈判。至今更为人们所记忆犹新并津津乐道的也许是她在人民大会堂外的台阶上不慎摔倒的画面,这一度被认为是她在同样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面前败下阵来,而最终的结果似乎也顺应了人们的判断和心理的预期,即“铁娘子”遇上了对手,没有能够继续“铁”到底。可如果我们仔细检视撒切尔夫人从政的一生,便可知道,在中英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中,她并非软弱,而是如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所以后来她才会说,“现在该到了中国人接手的时候了”,她睿智、机敏的政治嗅觉让她接受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制度,使她成为了一个顺应了历史时代潮流的人,而不是相反,她所有“铁”的坚硬,都是在顺应潮流的基础上所展现的。

  撒切尔夫人离世后毁誉参半的评价大多来自于她异常坚定的政治理念和执政风格,从杂货铺老板女儿的出身起家,到三次被选为首相,及在任内大力推动私有化改革,硬顶住来自工会的强大压力;为推动发展经济,她尝试埋葬福利国家体系,为此不惜得罪许多选民;一生崇尚经济自由主义,相信市场的力量,借重于改革,将英国带出日渐衰退的泥沼。这都源自于她那近乎偏执的坚定——“我不是个谋求共识的政治家,我是个有信仰的政治家”——现今社会似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变得没有任何性格,为不得罪选民,宁可没有政策。可正如上文所讲,一个政治理念或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可见的短期内,势必有些人得利益,有些人失利益,但如果一个想要带领国家前进的领导人没有坚定的内心,根本没有像样的政策也无力去推行,就会连那部分得利益的人也不存在,国家又谈何进步与发展呢?

  回顾撒切尔夫人的一生,不论是她顺应时代潮流的睿智机敏,还是内心无比坚定到近乎偏执,及至她作为一个女性,所表现出来的甚至超乎许多男性的特质,都基于这样一个鲜明的基础,那便是,她爱她的国家。这样的爱使她坚持下来,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利益殚精竭虑,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毫不犹豫,即使因此而得到“铁娘子”的嘲讽也欣然接受。而历史和时间最终证明,撒切尔夫人的许多主张和想法,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英国乃至世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