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有一种威胁叫“不要相互伤害”
      时间:2013-04-11 12:13

  新闻背景:河北省霸州市环保局内部员工举报,霸州市副市长韩某一家有9套房产。8日,记者就其中6套与其核实,他表示其中三套为家人所有,两套已出让,还有一套不存在。“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某多次询问记者是否有录音,并表示“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

  一句优雅的“咱们不要相互伤害”,一种看似滴水不漏的“善意提醒”,却掩盖不了其中赤裸裸的威胁本质。如此底气十足的“告诫”,希望以此“摆平”媒体,真可谓“豆腐嘴,刀子心”。面对人民的监督和媒体的曝光,韩副市长的处事方式值得各方深思。

  反思一:副市长“不要互相伤害”底气从何而来

  

 

  副市长的底气从“错误的‘官念’”中来。“咱们不要互相伤害”一句浅显直白的话语,看似说给记者,实则在记者之外,这句话有很多听众:与该副市长同流合污的干部、企业家、商人……正是因为“不要互相伤害”成为他们互相庇护的“惯例”“常话”,以至于在记者面前该副市长才肆无忌惮、豪气尽显。这种“豪气”来源于官僚主义的为官习气,将权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让其在“制度的笼子”外肆意张扬。

  副市长的底气从“财产公开不力”中来。当前,无论是房叔、房婶、房姐、房妹的“房”,还是表哥的“表”,抑或是家产逾20亿村官的“钱”,无不说明对财产公开执行的疲软。“财产申报”对于多地多部门而言,仅仅限于写写文件、走走过场,统计不彻底、公开不深入等问题,造就了该副市长“虽有9套房,只要‘出手’‘出让’‘过户’之后就相安无事”的霸气。

  副市长的底气从“监管盲区”中来。对于领导干部财产监督,无公示亦无从监督,“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弱”的“监管盲区”,使得部分干部对公众敷衍塞责。在失去监管的“自我地带”,自我约束力弱的干部恣意妄为,将手中权力自我化、商品化、个人化,为他们“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提供了十足的借口和机会,给了他们胡乱作为的底气。

  反思二:官员和媒体不应是“互相伤害”的关系

  

 

  面对举报和采访,霸州市副市长抛出“不要互相伤害”的劝诫,着实耐人寻味。表面上看,副市长是循循善诱的忠厚长者,希望双方不要“互相伤害”、两败俱伤——记者的“扒粪”可能揭露副市长的不法行为,影响其“政治前途”;而一旦事情败露,副市长也必将利用手中权力对记者进行打击报复。

  然而,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副市长所谓的“伤害”其实不是“互相”,而是单向度的。因为,副市长语重心长之余,还附加了赤裸裸的威胁:“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潜台词是,你对我的“伤害”可能微不足道,但我对你的“伤害”将影响你今后的人生。

  的确,在拥有公权力的强势官员面前,无职无权的年轻记者想要行使舆论监督权,将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遭遇巨大的阻力。事实上,从伊春空难时“抓的就是记者”,到“索命书记”对记者的死亡威胁,再到河南乡官对记者“小野记者”的蔑称,一旦公权力与舆论监督发生磨擦,媒体和记者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合法的监督权利处于被藐视的边缘。

  反思三:副市长和记者“互相伤害”什么?

  

 

  “互相伤害”当然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记者伤害了副市长,二是副市长伤害了记者。先说第一层意思,副市长有多套房产,并非记者举报的,如果要说伤害,应该是举报人“伤害”了副市长。记者只是起到一个“核实”作用,某种程度上还是为副市长“正名”,这明明是“帮助”,怎么就成了伤害呢?

  再说第二层意思。副市长接受了记者采访,不仅把6套房产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主动为记者提供了“自己是被廊坊市检察院调查过的,他们有一个很权威的结论”的有用信息,这是非常配合记者的工作,哪里是伤害呢?副市长实在太谦虚了。

  公正地说,从整个采访过程来看,副市长和记者之间不存在伤害问题,更不存在“互相伤害”的问题。果真要说伤害,倒是副市长涉嫌伤害人民,副市长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理应接受人民的监督,其中包括举报人和记者;涉嫌伤害政府形象,记者是政府和人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民通过记者了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这是人民应有的知情权。如果副市长真有多套房产,而且不是合法收入所得,那么,副市长确实伤害了党和政府的权威及公信力,伤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伤害了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

  观点一: “不要互相伤害”优雅遮不住恫吓

  

 

  “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语气温婉,告诫诚恳,相比一些赤裸裸的权力恫吓,确实含蓄而意味深长得多。但是,再优雅的言辞也遮不住恫吓的实质。

  不要互相伤害,暗含两层意思。其一,认为记者采访是伤害了他。这显然是对舆论监督的误读,或者故意曲解舆论监督,内心排斥舆论监督。其二,认为他有能力伤害记者。联系到另一句话“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出韩某的威胁很直白——如果记者不止步,很长的路也许就会变短。

  好在记者秉承了职业道德,并没有被吓住。不仅报道了住房情况,还一并把威胁公之于众。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吧。

  其实,色厉的背后是内荏。乍看起来,副市长恫吓之气明显,但遮掩不住内心的惊恐,色厉是因为内荏,或者说寄希望于色厉,以达到吓阻记者的目的。表面看霸气侧漏,实际上越心虚越骄纵。

  观点二:有一种威胁叫互相伤害

  

 

  ,在霸州市副市长韩清华的眼里,霸州市环保局内部员工举报的内容以及记者对自己的求证,都是对其进行的“伤害”。但什么是“互相伤害”呢?韩清华没有具体“明示”,我们自然无从得知。而既然是说“不要互相伤害”,言外之意就是“别让我伤害你”。一位身在异地的官员,如何“伤害”采访自己的记者呢?是再次上演“进京抓记者”,还是再导演一次“跨省追捕”?或者是一个电话打到报社领导那里,让年轻的记者第二天就拎包走人?

  如此这般,相信都会被韩清华否认。身为霸州市副市长,面对采访显然已是“身经百战”,他原本不至于如此“没水平”。然而不得不说,类似的威胁,从幼儿园孩子受欺负时的“放学你等着”,到街头小痞子挨打后装模作样地喊“我去告诉大哥”,再到韩清华这次所说的“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其实都是因循着一个路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