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要提高到30元到40元一吨才行,我坚决支持水价上涨。”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珂在2013年第十一届水业战略论坛上的有关表述和水价上涨的报道引发舆论热议。一些老百姓对于水价上涨致生活成本上升表示担忧。
“水价的决定因素,不能是只如发改委规定的那样,由生产成本来决定,现在要以节约水源为目的,来决定供水的价格。”这是王董事长的原话。近年来,各种垄断半垄断的国有企业,在价格问题上引发过很多争议,大多源于涨价,而涨价的理由主要是成本上涨。这其中,有的是仍更需要市场化的改革,也有的只是正常的市场变动。不过,拿“节约资源”作涨价理由的,这倒是头一家。
根据水利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在整个2010年全国的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2.7%,工业用水占24.0%,农业用水占61.3%,生态与环境补水占2.0%。且城镇生活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30%,远低于农业用水和全国平均。纵然全国用水形势并不乐观,拿涨价去应对也未免舍本逐末了,免不了让人猜测,这“涨价”的背后,是不是又有国企的小算盘。
由于自来水长期被当做基础公共服务,中国目前的水价确实是被人为压低了。但是,人为拉高水价并非人为压低水价的合理矫正。作为生活必需品,自来水的消费弹性其实很小,价格杠杆只能很小程度上改变消费量,更何况在市场机制缺失的前提下,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合理”的价格究竟在哪里。想要以此达到“节水”的目的只是杯水车薪。
在中国水务领域,市场化仍然不足。一方面,虽然已有不少地方的水务企业已有外资入股,但外资比例都被限制在至多50%,并且外资只能建厂,却不能建设管网,国企仍然占据实际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当前的自来水价格,是在基本的采水制水成本之上,加上发改委认为“合理”的利润及税金构成。
在供给和定价都市场化不足的基础上,上调价格无非是增加垄断企业的收入而已。对于垄断一方,价格难以对产量和质量作出有效的激励。
去年年初,中国多地启动水价调整,原因是自来水公司“哭穷”,但很快有人指出,同时陆续发布的水务上市公司财报却频频报喜。如江南水务预计2011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成都兴蓉投资、北京首创股份等上市公司自来水制售业务的毛利率也分别达到52%和26%。这些水企并不缺少利润,没有资格要求涨价。
今年3月的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在关于建立和完善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的提案中,建议明确水价定价机制,走出供水“低价低质”的怪圈。但如果垄断的局面不变,那也无非是造成如中石油、中石化那样的“高价低质”状况而已。只有在企业准入和定价上都实现市场化,才能得到一个对各方都有足够说服力的水价,实现“优价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