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都是爆炸案 何以命不同
      时间:2013-04-18 16:20

  中国女留学生在波士顿爆炸中一昏迷一失踪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发生连环爆炸案,迄今已造成3人死亡,144人受伤。

  其实这一天在地球上发生规模相似、性质相近的连环爆炸案,远不止波士顿这一个。就在同一天,正处于选举期间的伊拉克许多城市发生连环爆炸案,仅首都巴格达就爆炸了6次,截至目前,已传有至少55人死亡,300人以上受伤;稍早几小时,9名武装分子对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法院大楼、地区行政大楼和国际机场发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自杀性连环爆炸袭击,造成至少3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许多美国以外的人士对"同炸不同命"感到愤愤不平:论性质,同样是炸弹引发的大规模突发性恶性事件;论伤亡,波士顿死者、重伤者人数远比巴格达、摩加迪沙的要少;论受伤害程度,平素繁华、发达的波士顿只不过"偶尔受惊",美国更是全球最富强的国家,而伊拉克和索马里饱经战乱,民众苦不堪言,连环爆炸案对他们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和全球传媒对波士顿爆炸案铺天盖地、事无巨细的报道、背景分析、评论推理相比,巴格达、摩加迪沙的爆炸声和血色仅被一笔带过、甚至略过不提,仿佛被世人遗忘了一般。

  这不公平么?当然不公平。人生而平等,美国人的性命并不比伊拉克人、索马里人更高贵,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威胁,悲剧在哪里也都是悲剧。

  但不公平现象的背后,却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

  一方面,美国的国力、组织力和应变能力,让他们在"处突"时应对老练、反应及时。此次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各级政府、警方、消防医疗部门等迅速应变,现场局势很快得到控制,多枚未引爆炸弹也被找到、排除,现场、街头数以万计的"闲杂人等"被很快疏散……这一切都有效减少了伤亡和连带效应。反观巴格达和摩加迪沙,由于行政当局控制力虚弱,政府和警方力不从心,局面难以控制,爆炸"连环"不已,事态一再扩大,伤亡不断增加。同是惨剧,不同的国力和"处突"能力,造成了轻重迥异的破坏程度。

  另一方面,诚如许多批评者所言,美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常常处于舆论、媒体的焦点。波士顿是美东大城,事发当天不仅是法定假日"波士顿爱国者日",更是有一百多年历史、具世界知名度的波士顿马拉松赛比赛日,仅来自各国的运动员就多达2.6万,媒体和网络"自媒体"更是云集此处。连环爆炸发生的时间,是马拉松赛临近尾声、前几名选手业已冲线,万千关注集中于终点附近之际;地点则是离马拉松赛近在咫尺的市中心BackBay区域。据当地媒体报道,已被发现而未引爆的5枚炸弹都安放在人多、正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附近,其中两枚被安放在正举行职业棒球大联盟比赛(波士顿红袜队对坦帕湾光芒队)的TD北岸花园球场附近。这一系列处心积虑的安排足以确保一件事,即只要"听见响",不论炸着几个人,甚至炸没炸到人,也会立即成为国际性大新闻。相反,长期战乱、又被排斥在"中心国家"之外的伊拉克、索马里,国际传媒和公众对爆炸、死人、冲突等早已见怪不怪,厚此薄彼,虽然无奈,却也是情理使然。

  尽管波士顿爆炸案的责任者、作案动机,目前尚不清楚,但对比三国同日发生的爆炸案"同炸不同命"之现实,那些自诩富强的国家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强大固然可减低恐怖威胁的杀伤力,并对肇事者进行有力惩罚,但自己处于媒体聚焦、万众瞩目的"光圈效应",也会吸引更多意在制造轰动效果的铤而走险者纷至沓来,抱着"宁可轰轰烈烈听声响"的心态,在自己眼皮底下制造名副其实的"轰动效应"。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