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前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4月25日中国网)
每到有灾难发生之时,总会有同胞遭受苦难。为了能够让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重燃对生活的希望。社会各界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捐款成为了爱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学校通过募捐不仅可以向灾区传递一份爱心,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所在和大爱的真谛,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但是,一些学校或是老师为了追求一己之利、逞一时之勇,以募捐多少论英雄,认为自己的学校和班级捐款不能比别人少,进而采取摊派、勒令、挖苦等方式强制学生捐款,更有甚者竟然还通过同学之间比较对幼儿园小朋友说下次要捐“红色的钱”。同时也将这种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致使一些学生通过捐款进行攀比,全然让捐款变了味道,更失去了意义。
学生在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教育,学校通过募捐是对学生社会责任和爱心意识的一种培养,无论捐款多少只要是出于学生本人自愿,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效果就是好的。跟风式地攀比捐款只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有钱就可以洋洋得意,没钱只能低人一等,同时也忽视了爱心和互助意义,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现如今此种捐款并非只发生在学校,在一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存在,根据单位级别限定具体数额,领导是不好意思不捐,工人是不得不捐。弄的许多人都对捐款产生了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强制只会让更多的人不愿意再靠近慈善,同时也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
解救灾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捐款只是人们发自内心对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政府并不缺少个人捐助的那部分资金去等着救灾,号召大家捐款只是想营造一份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促进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被道德裹挟其中或是被人强制的捐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强制捐款只会让爱心不敢再靠近,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靠近。现在社会上有着多种公开透明的捐款渠道,想献爱心者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去做,不想捐或是没有能力捐却又不得不捐的爱心捐款还是尽早舍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