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远不止是一部毕业作品那么简单,之所打上毕业作品的标签,一来可为作品的缺憾提供一个缓冲带,二来可用毕业成绩来含混市场打分。《致青春》是一部奢侈的毕业作品,导演赵薇的来头毋庸赘笔,关锦鹏的监制,李樯的编剧,王菲的主题曲,张亚东的音乐,赵又廷等偶像挑梁,韩红和杨澜的友情客串,加上事关每一个人的青春祭奠,无不彰显出气吞票房如虎的商业卖相——除了赵薇,举国上下还有谁的毕业作品能如此跋扈?
2007年,瓶颈期的赵薇选择了回炉,开攻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MFA,后来一度传出因无法交出毕业作品而延期毕业。如今赵薇的《致青春》以毕业作品之名高调上市,虽说姗姗来迟,却是个一石二鸟的项目——既换取了学位,又赚取票子。如仅做一部毕业作品,赵薇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如此大动干戈的项目,固然是想搭上了商业行销的贼船。
从创作上来看,《致青春》是一部概念先行的电影,它以青春伤逝为命题,挑逗我们的集体回忆,直捅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死穴——对于70后和80后电影票仓主力军而言,青春的伤逝已无可避免,已然只能从缅怀中寻找慰藉,这大许就是赵薇所谓的“青春题材容易引起共鸣”。集体回忆这玩意向来容易引起共鸣,一如张一白的《将爱》,从1998年的电视剧版到2011年的电影版,伤逝的一代人在高压锅里闷了十年有余,早已聚变成了一锅浓汤,就等那个开盖的人。《致青春》和《将爱》对于岁月和青春的触感是一个路数的,无需导演得如何高明,概念先行,只要挑拨记忆阀门,很容易令年轻人汪洋决堤。
有关当代年轻人集群的青春和爱情的影片并不多,除了《将爱》的集体追忆,《80后》算是一部。和《80后》的时间轴类似,主人公的爱情线跨越校园内外近十年青春,且主人公的专业均和建筑设计有关。只是相比之下,《80后》偏向小情小我的纯爱,《致青春》则更加深陷集体回忆。《致青春》前半程是青春的激昂与爱情绽放,语言喜感,基调阳光,后半程是青春伤逝和爱的余悸与挣扎,调子变得残酷和哀伤。引发我们集体回忆的主要是青春飞扬的校园部分,不论是泡妞还是翘课,不论是斗嘴还是甩性子,无不是我们曾经鲜活的青春,恶俗的同时,又是那么的情切。
据说《致青春》作为赵薇毕业的作品得了全系历史最高分,这无可厚非。《致青春》取材辛夷坞同名小说,由曾经执笔《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立春》的李樯操刀编剧,文本上可谓双保险,加上强大的制作整容,换了谁都很难掉链子。而《致青春》的追求远非毕业作品那么简单,它作为要面对市场洗礼的院线电影显得毛病多多。首先影片的对青春表达过于依赖荷尔蒙效应,大学四年成了这帮年轻人的集体发情期;其次叙事过于依赖台词,除了赵又廷一角,所有角色的嘴巴机关枪般一刻不闲;此外影片节奏混乱,镜头衔接硬伤太多,比如围棋兴趣小组那场戏,老张在上一个镜头作为郑微和许公子交谈的静态背景,下一个镜头却是上前与阮莞搭讪的画面。
《致青春》借杨子姗饰演的郑微及其众舍友面对爱情的态度与遭遇来铺陈故事框架,主要还是女性的视角。郑爽积极主动,一次不可理喻的羞辱开启了她爱情的追逐;阮莞追求者众多,却为了一个不值得坚守的小男人丧了性命;张瑶略显物质,她最终选择了苦苦追求郑微的许公子。男生方面的人物设点更加概念化。陈孝正出身低微,一面是格格不入的清高一面是私心作祟的薄情寡义;林静走不出父辈偷情的阴影,所以他对爱情的一味逃避;赵世永没主心骨,是个完全没有担当的小男人;许公子略显花哨,相比反倒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女主角中,饰演阮莞的江疏影的表演风格时不时略微突兀,男主角里,赵又廷似乎一直难以融入,韩庚也乏善可乘,倒是郑凯的表演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