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小长假后上班上学的第一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压力山大。今天早上,南京2名中学生不堪作业压力自杀,1人跳楼1人上吊。(腾讯新闻5月2日)
正值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悲剧发生了。
“减负”是个老问题,天天喊,年年谈,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效果依然难尽如人意,有些地方中小学的课业负担反而越减越重,领导为政绩不让“减负”,学校、老师为成绩不愿“减负”,家长怕输不起不敢“减负”,学生自然就不可能“减负”。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学业负担重折射出了沉重的历史根源和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自古至今,一直根深蒂固地广泛存在。家长对子女的读书期望值很高,教育—考试—谋取好职业,这种成才价值观一直占主流地位,甚至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惯性,很少有人能做到不屈服于它。更令人无奈的是,社会还在用各种实际事例,不断充实、强化这种文化氛围。
现在,中小学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更使得父母们把望子成龙的期望全部压在独苗的身上:没有上过大学的家长,把大学梦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景气的企业下岗职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寄望今后能找到好工作;开阔了眼界的农民,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供上大学,以求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背后,还有激烈的升学竞争。应该说,高考制度从未停止过修修补补,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考定终身”的实质问题至今未能解决。这也造成了升学率依然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由此看来,“减负”不仅仅是学业内容、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不正确的政绩观,淡化升学率指标,给学校“松绑”,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创造条件。从社会层面看,应尽快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改变唯文凭论的做法,比如非“211”院校毕业生不录取等。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比如公务员的录取,应以能力为考量,而不仅仅是文凭和笔试。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自上至下的全面设计、整体推进、综合改革,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动用立法手段,来确保“减负”工作的实施。(乔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