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副首相麻生近日访问印度,在会见记者时发出了一段令中日印三国和亚洲各国为之震惊的话:日本在海上与中国相邻,印度在陆上与中国接壤,在过去超过1500年的历史中,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就没有特别顺畅过(5月6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麻生副首相此段话,香港和外国媒体立即搁出4个字:挑拨离间。这个分析恐怕是一针见血。
作为日本副首相的麻生,在访问他国时,竟然在国际场合公开攻击第三国的中国,这至少是毫无礼貌之举,也很不懂外交之举。笔者看到,对麻生这个举动,日本媒体也觉得大失颜面而评论纷纷。
若从历史事实来看,麻生是明显地歪曲中日历史关系。
1500年前的中国,正是处于隋唐年代。这一时期,唐朝的佛教传入了日本,鉴真和尚东渡就是中日友好的历史佳话。在1300年前,鉴真和尚作为大唐的文明使者,为了普渡众生,应日本国女皇的邀请,6次东渡日本传法,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双目失明,最终登临东瀛,将唐朝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传播至日本。鉴真和尚这种为成就一番事业而终不悔的精神成为中日历史关系的写照。在2007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并在日本进行演讲时,重温了这个故事,既感动了在场的日本朋友,也引发了日本媒体对中日关系的美好回忆。自秦汉以来,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从中国传到日本,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也为日本所吸纳与借鉴,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2006年12月,时任日本议长的河野洋平在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也说过: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表明日中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因缘。为何作为日本副首相的麻生却一笔抹煞?
当然,在漫长的中日关系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曲折。比如,甲午战争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就是恶化中日关系的历史事件。事实上,对于中日关系,两国老一代的政治家都着眼于未来,精心培育。在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后,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始终非常密切,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日关系4个政治文件的指引下,总体而言,中日关系保持着稳定。至于说中日关系出现裂痕,始于小泉执政大肆“拜鬼”的影响,野田佳彦执政时提出的“购岛国有化”引发了中日关系恶化。而今,在安倍晋三上台后,日本推进修宪大幅日本军费,与中韩争领土,质疑二战结论,高喊“天皇万岁”和空前未有的日本168名议员和内阁成员大阵像“拜鬼”等一系列举动,展现了日本向右转的倾向,不但给中日关系带来了阴影,同样给日韩关系和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带来了障碍。作为日本的高层,反思中日关系的不顺畅,需要正视日本向右转的现实及其给亚洲和平带来的危害。
笔者认为,作为日本副首相的麻生,当下最需要的是,既要认真思考1500年以来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而令中日关系产生裂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只有真正找出教训,着眼未来才能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靠混淆中日关系历史上的是与非,把中日关系的不顺畅归咎于中国,既是无知,同时难免遭受世人的质疑,一个不懂历史满口胡言的政客面目。
人们知道,近年来的麻生曾先后担任过日本的外相和首相,并有“大嘴”之称。作为日本的领导人对严肃的中日历史决不能信口开河、颠倒黑白,这是起码的道德与知识。
还就看到,麻生副首相上述话是在访问印度并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会谈之后的记者会上所说的。同时,麻生还称,日本和印度不只是因哲学而连结,通过价值观推进同盟关系。在这里,麻生挑拨中印关系的用意已淋漓尽致。
当然,为着配合安倍的构筑对华包围圈战略,麻生挑拨中印关系,拉拢印度反华的愿望人们不难理解。不过,不懂中日历史关系的麻生,同样不懂中印关系,要实现其拉拢印度反华的目标恐怕不太现实。
中印尽管有着边界的矛盾,不过,自从1962年以后,中印关系数十年保持着稳定发展,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中印关系之所能呈现稳定发展的状态,乃因:其一,中国与印度历史上都是被侵略者,不同于日本等国是侵略者,在反对殖民统治方面,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其二,中印均是发展中的大国,又是金砖四国的成员,与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不同;其三,印度国内有着十分繁重的脱贫任务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数十年来中印领导人精心缔造的中印友好大局。在这样的大局下,所谓的“中印帐篷对峙”也已于5月6日和平解决。而今,中印双方都在迎接印度外长访华和中国总理访印。可以说,共同的目标和理念使中印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决不是一个“大嘴”麻生靠颠倒历史能挑拨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