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中国经济转型核心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时间:2013-05-14 16:02

  中国经济转型已提出多年,始终未见成效。不仅如此,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台4万亿救市刺激计划,引出银行业信贷大爆炸。近五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拯救了全球经济,却使得自身经济愈加失衡,并塔上了应该有的转型机会。

  中国经济的失衡的确与全球经济失衡紧密相连。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大的经济体经济失衡必然伴随着一个或几个国家经济的失衡现象。当今世界,最大的失衡现象,恰好就表现在第一、二经济体中、美两国身上。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美国经济对全球失衡的一次矫正。在中国,对经济失衡最恰当的定义就是“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五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4万亿引出银行信贷爆炸,把经济调整的机会拱手让给了美国。

  今天的现实是,美国调整接近完成。而中国仍在权衡增长与转型犹豫之中。

  中国经济的失衡与转型问题,国内外学者几乎形成共识的看法是,“经济由投资、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消费驱动型”。这种共识源于“三驾马车”论。也即一国经济增长被认为是由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

  “三驾马车”论,形象、生动、易懂。最被政府(官员)喜爱。因为驾驭经济像赶马车一般,左边一鞭子,右边一鞭子,经济就飞奔起来了。可怜政府主导投资这匹“老马”已鞭痕累累,再难拖动愈发沉重的债务老车。“市场公路”一遍遍地对赶车夫哀嚎:请放下你的鞭子!

  支持这种论调的国际著名学者中,包括多年来一直力挺中国经济的史蒂芬?罗奇教授。罗奇教授最新撰文“中国如何行动”开篇就指出:辩论阶段已经过去。经过六年的反复权衡,中国现在坚定地致力于贯彻全新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主旨不出所料,即中国转变投资结构,从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向着更平衡的消费和服务经济转型。这样的转型是主动为之,亦属绝对必要。

  赞同“三驾马车”论国内知名学者中,包括从世行副行长卸任归国后林毅夫先生。表示“国经济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这被学界称为林毅夫假说。

  4月27日,林毅夫在五道口金融学院发表演讲,再次阐述了林毅夫假说,并有更“惊人”的观点。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且仍以投资为主,一旦舍弃投资转为消费,中国将很快陷入危机。

  这个新鲜出炉的“消费危机”观点,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共识”截然相反。林先生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提到,生产力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一个必须要靠技术创新,一个必须要靠把你的资源从低附加价值的产业不断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去,不管是在同一个产业里面技术创新,或是转型到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都必须以投资作为载体。

  去年10月,刘海影先生就撰文质疑和探讨过“林毅夫假说”。林先生撰文回应刘海影文质疑时,明确认同了刘先生提出的“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最重要的是增强中国经济体引进、创造与利用发展机会的能力,这注定必须以民间经济为主体来实现。”

  投资主体的“身份”,才是关于中国需要投资的最有真知灼见的观点。投资主体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正确与否和投资效率的高低。中国需要投资,毋庸置疑。但谁对投资项目和运行及后果负责才是关键。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让经济学家集体“惊讶”。因为,仅有7.7%增长率,这与他们预测的8%以上相差悬殊。如果用“投资身份”论来审视,4万亿和去年发改委批发的投资项目,这个结局并应该不意外。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已经给逼到了必须背水一战的局面了。本届最高执政者已经深刻意识到这点。4月末,中央政治局常委“意外”地在这个时点,召开了关于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次类似的会议出现在2004年。

  从会议公告看,“经济增长动力仍需增强”与“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如何平衡,显然既是核心又是焦点问题。本届执政者无疑把着力点放在了后者。紧跟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九条工作,没有经济刺激也没有楼市调控,主题就是改革。

  两次最高规格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示了,“新”共识已达成:防范金融风险更加重要。按照中国传统精华的围棋思维“急所才是大场”的观点,若不解除或化解金融风险,经济增长动力都会化作泡影。对于一个还需执政十年的当局来说,开头更应消除大隐患。

  从经济转型来看,中国错过了绝佳时机,来到了背水一战的关口。从现实来看,一季度经济数据所显示的前景是,经济或实体冷、金融热与乱交织。一季度GDP数据仅7.7%,比上一个季度7.9%还低。而对应的是,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增长了58%、M2同比增长16.1%(今年目标位13%)。

  中国经济或实体的冷,还可从“李克强指数”中发电量与货物运输量看,年内或难以逆转。如果再看与中国大陆经济最紧密相关的台湾经济数据,更能明白经济“冷”的含义。今年第一季度,台湾经济同比增长1.5%,低于去年末季3.7%的同比增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大陆需求趋弱。

  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背水一战的境况,现实已经形成了倒逼态势。这次政治局常委会议达成的共识显然表明了,要借用这种倒逼态势进行经济转型,而不再是上届执政者“稳增长”的政府大投资。

  罗奇教授显然读懂了新一届执政者的决策“意图”,在上述文章的末尾,罗奇教授写到:目标和战略对实现中国新任领导人所谓的“中国梦”至关重要。但在对抗最大的障碍——来自根深蒂固的地方及省级权力集团的阻力时,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同样必不可少。在这个关键领域,掷地有声的话语必须伴随着大胆的行动。

  决心已下,态势待成。接下来就是应该如何转型的核心问题了。

  本文的目的显然不赞同“三驾马车”论,也不能接受林毅夫关于转型消费必陷入危机之说。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的核心显然是发展模式问题。而上述两种观点更像是在技术层面讨论问题。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银行信贷+国企规模扩张”,不可否认这种模式,曾经功不可没。但现在这成了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至酷。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即“成败同因”是同理。

  这里涉及到李克强总理的经济升级版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这里指的是战略问题而非技术或战术问题。一句话概述就是,国退民进。换一种表述就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李克强总理的具体阐述是,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用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的话就是,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从民众财富角度理解,国退民进应该是把“国有资产”变为“国民财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厘清到底要转型什么?我们不能认同“从投资、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向着更平衡的消费和服务经济转型”的普遍共识。并认为这种观点不过是经济的阶段或技术层面的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或者说战略方向,是也只能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