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安全”是一个厉害的话题,这四个字不但在中国成就了数家上市公司,还引发了一场大战,甚至,在那之后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很多很多……
2013年5月12日下午,在位于北京CBD地区的腾讯汇里,“腾讯大学安全学院”的第一堂课,也选择了隐私和安全这个话题。
腾讯电脑管家高级产品经理陈起儒戴上了一个新头衔:互联网安全布道师。陈起儒用了40页PPT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我们所面对的隐私安全问题有多么严峻。最后用5页只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安全?
事实上,在陈起儒的详尽阐述中我们能够看到,当前各种窃取用户隐私的手段被“混合利用”,包括病毒、钓鱼网站、手机恶意APP、快递等传统企业数据库泄密、不安全的云、论坛和社交网站等,都成为个人隐私泄露的途径和渠道。不法分子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微博等应用,利用木马和钓鱼网站或攻破系统获取密码,进而通过盗取Q币等虚拟物品、或通过IM聊天工具冒充好友诈骗,以及通过出售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获取利益。
个人隐私泄露的源头早就不仅仅来自那些拥有高超技术的网络黑客对你电脑硬盘上的数据的暴力破解,更多的个人隐私被用户在不经意间,通过微博、论坛、校友录、QQ群的聊天记录、电商网站的购物订单和未加多想就分享上网络的一张张照片,一点一滴的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自己个人信息的完整拼图。
比如说你在校友录和同学分享电话这没什么,你在微博发照片分享你的生日蛋糕的照片也很正常,你在淘宝上看到某个异常便宜的商品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留下自己的家庭住址这也很合情理,甚至你在百度贴吧看到有人有17.2G你就留下自己的邮箱求种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强大的网络面前,你的电话、生日、地址、就读的学校、班级、年龄、和电子邮箱都因此而变得不再那么私密,如果有人再那么别有用心一点想追查你更多信息,配合以一些技术手段,我们每个生活在网络上的人简直就是透明的存在。
保护隐私,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责任和技术手段的事情,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能认识到我们的隐私安全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风险,隐私保护便无从谈起。
然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重视起了我们的隐私,就能保障安全了吗?
究竟谁是可以信赖的?
陈起儒用了两个字:“无奈!”
在今天的世界里,生活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如你我,恐怕再也无法去想象不能通过网络和朋友分享信息,不能在网络上购物、阅读,以及和认识的朋友、和不认识的陌生人交流的生活了。
著名互联网评论人洪波(Keso)就说过,隐私是一个边界在不断变化的话题。如今互联网企业出于数据挖掘的必要,用户出于获取更精准贴心服务的目的,以某种程度交易部分“隐私”已经成为了必然。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私人电话交给淘宝上的卖家,你就无法享受在网络上购物的乐趣。
我们的生活和互联网的结合开始变得如此的紧密,我无法不把我的采访记录放在Evernote上尽管它前不久丢过一次密码,我也无法不把我的真实姓名放在微信上尽管有时候我还是习惯在网络上叫我自己“零零发”,而且事实上在我这个不算太小的网络社交圈子里,零零发和赵刚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更加无奈的是,当我们面对一些说不清道不白的产品的时候,比如某数字安全产品,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如果你说这个产品不安全,那又有什么产品是安全的?面对越来越高深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普通用户又如何去判断哪个公司是高尚的哪个优势卑劣?
“选谁都一样,隐私卖给谁都是卖!”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网络用户面对的最大无奈。
保护隐私是个大话题
早在今年3月我主持的北京青商会隐私话题讨论中,我们就达成共识:技术无罪,企业有责,媒体监督,推动立法。
无论如何,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形态的进步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不断加速的信息流动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我们面临的隐私威胁有多么大,我们都再无可能走回到信息时代之前的日子中去。
而行业内的企业,特别是如腾讯这样的领头企业,有更多的责任在保护隐私方面做出更大的投入,不仅仅是以更加自律的姿态来面对用户和自己的产品,也包括他们应该有对用户进行隐私教育的责任。
同时面对复杂的隐私威胁,媒体人应该发挥出行业监督的责任谁存在危险,谁有些过分?媒体的监督将有助于促成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最后,在整个行业的共建和推动下,最终推动政府在该领域合理有效的介入,以法制的力量来规范行业发展,是最终我们保护隐私的终极保障。
今天,腾讯大学安全学院从隐私教育开始谈起,陈起儒没有强调腾讯的产品多安全,相反的,他用了很多腾讯的社交产品来展示每一个用户在上面面临的隐私风险,这个,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