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用顶层设计聚合公车改革正能量
      时间:2013-06-14 17:04

  “三公”经费,大头花在轮子上。公车改革,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有媒体报道,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试点改革,但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多数试点“夭折”,甚至一些试点已出现公车“回潮”。

  从东北的大庆、弓长岭,到湖北的老河口,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公车改革试点,现在要么裹足不前,要么偃旗息鼓、故态复萌,其背后的原因固然很复杂,比如货币化车补的弊端、利益结构失衡、一些领导干部的抵触等,但从更大更深的层面反思,缺乏制度设计和政策统筹则是重要症结。

  不难发现,一些试点“自带干粮”搞改革,常常陷入上下难协同、政策配套不足、改革动力易衰竭等困境,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随着人事调整,出现“人走政息”,导致不少试点受挫、出现反复,甚至形成“谁改革谁吃亏”的“负面激励”效应。

  反腐败关键在“常”“长”二字,公车改革也是这样。今天,已经徘徊和摸索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进程,能不能有新的突破,关键是能否激发更为强劲而持续的动力,让改革在更大层面上推进。一些地方试点的困境,已经从反面说明,“自己改自己”、局部突破的公车改革方式碰到了“天花板”,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力量,注入“自上而下”的改革动力,正在成为新的改革课题。

  如果从改进的视角看,地方公车改革试点有教训,但也积累了不少“正资产”。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公车货币化模式,以昆明为代表的公车集中管理模式,以杭州、温州等为代表的集中管理+货币化模式,“公车加标识”、“GPS追踪定位”等监督方式,都是地方公车改革的创新成果,确实也取得了不少成效。这为公车改革的深化打下了一定基础。

  改革不能停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借鉴地方试点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个案中提炼共性,从探索中总结规律,进而优化制度设计、强化顶层统筹,对公车改革的范围、目标、原则、公车分类、分步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推动“自愿探索”转变为“强制性改革”,告别“末端处置”走向“源头治理”。依靠顶层设计这一新支点,实现上层决策与基层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必将聚合推进公车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当前,各地深入落实八项规定、推进转作风,新一届政府努力兑现过紧日子的“约法三章”,全社会对反腐倡廉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应顺势而为,及时把地方成果固化为长效机制,运用制度力量去啃公车改革这块硬骨头,才能跳出“喊一阵、改一阵、歇一阵”的应景式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公车私用、公车浪费等难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