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网站消息,三峡审计发现2.79亿元移民资金被挤占挪用,主要用于非移民迁建项目、弥补行政管理费等支出。审计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35件,涉及金额1.13亿元,已有11人被追究责任。
三峡工程乃国脉工程,能否保证工程资金的专款专用,事关发电、防洪、移民、环境的建设全局。2485.37亿元的动态总投资,难免被一些利益相关的部门动起歪心思,也难免令个别利欲熏心者想入非非。当此之际,依法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无愧于驱邪祟、树清正的一柄“利刃”。
技术层面上讲,审计也是“照镜子、正衣冠”的过程,容易“得罪人”。近年来,无论针对跨国公司、中央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部委机关,“审计风暴”屡屡叫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无畏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只对财务数据的真相负责。
换个角度,审计又不仅是个技术活。之所以敢对三峡工程这个“庞然大物”说不,底气更体现在权力之间的制衡上。据考,早在宋代,审计就为官署六院之一。及至现代政治分权格局,独立的审计权更不可或缺。我国宪法同样明确了审计机关的设立与权力,促其“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是,审计监督权的落实仍存差强人意处。回望曾经的“审计风暴”,反映出的问题不少,真正解决的却不多。三峡审计暴露出的资金转移、挪用、侵占,跑冒滴漏、甚至贪腐套现,积三十年弊病之共性至今,几乎未见什么新花样。难怪有群众抱怨,“审计年年搞,问题天天出”。痼疾反复的背后,与审计监督权相关的“制度之笼”的纰漏与裂隙,恐怕才是“屡审屡败”的主因。
“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审计于帐,可纠一时之偏;审计于吏,可慑一案之贪;审计于制度,则可挖出病灶之根,事半而功倍。我们盼望“审计风暴”的时时刮起,更期待正本清源的制度改进,让审计监督在大快人心之外,注入坚定持久的社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