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中国:全球电子垃圾的“拾荒者”
      时间:2013-07-11 17:24

  你是否想过,自己丢弃的旧手机或旧电脑的最终“归宿”在何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约70%最终流向中国,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桶”。

  “洋垃圾”入侵中国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垃圾废品交易额达115.4亿美元,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英国媒体报道,该国政府承认,每年有1200万吨“绿色”垃圾被运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电子垃圾。

  本土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全世界的电子垃圾以每年36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比美国少7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数据显示,如果按照10年至15年的使用寿命计算,中国每年将有400万台电冰箱、600万台洗衣机、500万台电脑和电视以及上千万部手机进入淘汰期。仅以杭州为例,其3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就能填满整个西湖。

  电子垃圾又称“电子废弃物”,主要包括家用电器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报废品。电子废弃物中通常会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例如,我们使用的液晶显示器里含有水银(汞),就是一种有毒物质。在对废旧显示器进行拆卸、焚烧或填埋时,很容易导致有毒物质泄漏,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一些可供回收利用的稀有金属和工程塑料,在处理过程中也常被浪费。以手机为例,从每吨旧手机可提取的黄金量,是金矿石“含金量”的50倍。

  在日本,包括电子垃圾回收等在内的资源可再生行业被称为“静脉产业”。正如人体的血液在通过动脉为身体输送养分后,再由静脉流回心脏参与到下一轮的循环一样,回收处理企业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从而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

  在中国,电子垃圾回收行业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一方面,目前国内电子废弃物的回收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缺乏严格执法环境;另一方面,从事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业务的人员依然是以“散兵游勇”为主。他们大多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游击”式的收购废品。2011年年底,持续两年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退出,没了补贴,消费者更愿意把电子垃圾卖给出价更高的作坊式企业。这类回收企业处理废旧物品的方式往往简单粗放,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而由于成本原因,技术和设备相对先进的正规企业却“无米下锅”。以华新绿源为例,该公司是全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企业之一,去年停工了8个月。

  在应对“洋垃圾”入侵的问题上,尽管国家颁布的《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明令禁止进口废弃计算机类、家用电器以及通讯设备等电子垃圾,国际条约《巴塞尔公约》规定,禁止以任何理由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害废物,但还是有大量的电子垃圾从非法途径流入国内。在利益驱动下,违法者以低买高卖的方式,赚取中间的差价。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电子产品其实原本大多产自中国,“周游”世界一圈之后,竟“奇幻漂流”般地回到中国。其结果就是,污染最终被留在了中国。

  国外在电子垃圾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在德国,目前有约1万个电子垃圾收集点,每位居民可最多将20件旧电器交由其免费处理。在美国,不少生产厂商和零售商都有自己的回收措施。例如著名的家电零售企业“百思买”,店内就设置了回收亭。苹果公司则鼓励消费者将旧iPod送到其遍布美国的247家门店进行回收,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新的iPod时,可以抵价10%。

  推荐理由: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电子垃圾成灾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问题在中国更应得到政府和民间的全面关注。中国是全球IT产业最大的代工厂,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从事着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加工工作。从全球IT产业链分布来看,这些企业处在 “产业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产业附加值低,同时却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如果,本土制造业生产的废料尚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收和再利用,此外,还要承担全球电子垃圾“拾荒者”的角色,中国恐怕真的要成为全世界的“电子垃圾桶”了。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旧电器电子产品流通管理办法》、《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等法律法规,但让人遗憾的是,执法力度不大,监管缺位等老问题依旧。从产业角度看,国家应该适时制定电子垃圾回收补贴机制,使得企业既有开工的需求,也有参与回收的动力。就个人而言,做到垃圾分类,将电子废弃物交由专门的机构回收处理,都是力所能及之事。

  (杨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