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观点 >
    中国企业还应如何打造国际竞争力?
      时间:2017-06-14 10:40 作 者:

  联合国报告称,中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对外投资飙升44%,达到1830亿美元,这是中国在该报告中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是联合国大会常设机构之一,是审议有关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国际经济组织,每年都会编写并发布《世界投资报告》。而根据今年的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政策及地缘政治存在重大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下降了2%,亚洲发展中经济体FDI流入量更是出现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在2016年下降了15%。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并且中国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转向高端。该报告主编、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在报告发布当天的解读中称,中国对外投资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企业走出去会踏上日本的“老路”吗?

  对外投资增长中,海外并购市场上“中国身影”也同样受人瞩目。

  海尔整合美国通用电气家电行业资产、美的收购德国智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奇虎360联合昆仑万维等收购挪威一家网络浏览器公司……近年来,海外并购市场中不断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当时的日本将海外并购作为“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手段,大量购进企业和不动产,但没过几年许多并购就黯然收场。中国可以从日本的海外并购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施“出口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出口规模迅速增大。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为日本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也给大规模海外并购创造了条件。

  当时,日本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表现可以用财大气粗来形容,甚至上演了主动多付价钱购买大楼只为打破单栋楼售价纪录这类令人匪夷所思的闹剧。日本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而似乎日本人陶醉在了这场“购买美国”的运动中。但失去理性的疯狂投资,最终会带来惨痛的结果。制造业发家的索尼希望通过跨界并购进军娱乐业,但事后的经营管理一味迁就本地管理团队,也让索尼公司最后吃尽了苦头。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蓝发钦认为,理性来看,日本海外并购最终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财富过度膨胀后的盲目投资,以及并购后的“水土不服”。


  中国企业如何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得好、走得稳?如何才能诞生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超级跨国公司?

西方国家的公司全球化之路类似于“商业殖民地”的开拓,根据邓宁的理论,西方企业是在本土市场成熟并取得成功,成为强者后,再去在海外市场复制经验和优势,全球市场只是本地市场强者模式的延伸。

  但出海传媒创始人黄河却提出中国企业并没有复制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套路”。通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长期地关注和研究,他指出中国企业其实正在实践一种 “三明治式”的国际化之路。

  所谓“三明治”模式,即中国企业至少必须经过两个层次的国际化过程才能真正赢得海外市场——第一个层次是通过海外并购或直接投资出去;第二个层次是拿出全新的产品、服务再次走向全球。而期间需要完成的夹层步骤是,处理好被收购方,并把中国市场的经验优势与海外资源进行消化吸收结合。

  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动作都是属于“三明治”国际化路径中的第一层。可黄河也提出,真正有失败风险的还是在“夹层”即如何管理和整合好被收购的国外企业,并找到与家乡市场的融合之道。

  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发现,他们无法套用西方速战速决、迅速整合双方资源成为一家公司的“标准100天”模式,也无法找到普遍适合的模式,只能是“边做边学”。应该说,目前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还在这个夹层中“饱受折磨”。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这条国际化的“三明治”之路充满障碍,可是中国企业拥有比传统跨国企业更多的“筹码”。黄河细数了这些“筹码”,包括消费能力逐渐升级的庞大国内市场;具备全球竞争力,且融合了东西方市场的新技术、新模式;即使制造成本、人力成本上涨,仍然具有综合成本优势的制造业土壤;对境外投资项目松绑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政策“加持”。

  中国的本土企业,20世纪80、90年代时,莽莽撞撞地试水海外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战战兢兢地迎接国际巨头的市场挑战;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又雄心勃勃地要成为国际化企业。可以说,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黄金期”,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做好了铺垫,剩下的就看企业本身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