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历史 >
    董必武秘书毛英奇
      时间:2013-06-27 13:49

  

 

  毛英奇(1919~1998):湖南省平江县人,1937年5月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军区政治部文书,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秘书,新四军一支队一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秘书兼直属队支部书记,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一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盐东独立团政治处主任,苏南军分区作战科科长兼团参谋长,鲁南军区二十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办公所在地

  

 

  1946年,和妻子沈芸

  

 

  与妻子沈芸的晚年留影

  1937年11月,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的毛英奇,奉命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第一游击支队,送寒衣去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这里是他的故乡。经过家门时正值午夜,因时间紧、任务急,他最终没能敲开家门与母亲相见,只是悄悄地离开了。“知君一掬伤心泪,饮泣瞒娘腹内咽”,他把隐藏的感情写进了诗里……无数个寒来暑往,毛英奇一直用诗歌在记录他的革命生涯,直到去世前几天还在写诗。这些他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诗歌集结成册,成了永远的《逝痕》,留给子女们无尽的思念。 记者 王凡

  雪耻救国,三个少年投奔红军

  1919年,毛英奇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户普通人家。在他8岁时,父亲遭当地土豪劣绅迫害而下狱。半年后,幸而红色游击队攻克此地,他的父亲才得救。从此远走他乡,买下一叶小舟为家,在湘水、洞庭湖之间避难。小小年纪的毛英奇就尝到了被地主土豪欺压的滋味。

  当时,家里因为贫困不能继续供他读书。还好,他的母亲出自名门,熟读经史、诗词,于是教导毛英奇念书,他从小便牢记母亲的话:“家仇国难久矣,而雪耻救国于尔有厚望焉。”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民族濒于存亡之际,毛英奇立志抗日杀敌救国,与同村发小彭安和堂侄毛永思投奔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永思不幸于1938年12月皖南青阳战斗中殉国,年仅18岁。彭安于1945年日寇投降、我军北渡长江时,在江边和毛英奇意外相遇,不料此次相遇竟成永诀,当晚渡江时彭安以身殉职。

  在董必武身边成长,送寒衣过家门不入

  1937年9月,毛英奇赴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因为文笔流畅,他被选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党代表董必武的秘书。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1937年9月,董必武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由延安至武汉,筹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10月下旬,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正式成立。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为八路军、新四军领取军需,多方筹措和转运物资,同时还接待、组织输送大批沦陷区流亡青年转赴延安或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向延安或敌后根据地安全输送了一批积极要求投身抗日的中外文化人士和技术专家,如诺尔曼·白求恩、以柯棣华为首的印度医疗队等。

  当时,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门外的小贩、修鞋匠、黄包车夫都是国民党特务,对办事处进行日夜监视跟踪,因此办事处有严格的纪律,除工作外不允许单独外出。在这种情况下,毛英奇思想上产生了情绪,认为在办事处工作太憋气,不如上战场杀鬼子痛快,多次提出要求去前线战斗。董必武针对他的思想,以革命工作分工不同,但都是为抗日出力的道理,循循善诱,使毛英奇终于安下心来做好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工作。

  1937年11月,毛英奇奉命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第一游击支队,从武汉送寒衣去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经过家门时正是午夜,因时间紧、任务急,最终没能敲开家门,而选择了过家门而不入,事后他的做法得到了首长的肯定。

  不畏艰难险阻,坚持统战抗日

  1937年12月,湘鄂赣军区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在支队副司令傅秋涛的率领下奉命东征开辟江南敌后战场。

  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1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完成了战略部署。毛英奇所在的一支队一团的作战地区是:江苏南京及其近郊县江宁、溧水等地,还有高淳石臼湖东南,固城湖以东,以及安徽当涂等长江以南广大区域。

  当时,这一带的重要城镇已经被日军占领,而广大农村、山区则是国民党顽固派和游杂部队横行之地。新四军来到这里,除了直接与日寇作战外,还经常同这些人斗争。对愿意抗日的,尽力团结争取,对危害人民的顽固派和汉奸、土匪,则坚决予以打击。

  6月下旬,一团在傅秋涛的率领下,进驻小丹阳镇。当时,朱永祥匪部1000余人,盘踞在当涂十八村地区。另有余宗诚部七八百人驻当涂大关圩,水上路程与一团相隔五六十里。一团到达小丹阳后,群众控告朱永祥通敌殃民的来信,像雪片般飞向团首长那里。为了团结抗日的大局,副团长江渭清亲自走访朱永祥,希望他悬崖勒马,一致抗日。

  对余宗诚的团结抗日工作,团首长选派时任一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的毛英奇担任。他携带傅秋涛的亲笔信,赴余宗诚处做工作,争取其联合抗日。途经余宗诚所设哨卡时,毛英奇遇见了余部排长萧永贵。听他一口湖南平江口音,便与他攀谈。萧永贵说,南京沦陷时,他所在的部队溃散,所以率部退至当涂县,暂时依附余宗诚,以便寻求抗日杀敌机会。但余宗诚企图投降日寇,所以萧永贵恳求毛英奇介绍他加入新四军。

  毛英奇见他态度诚恳,就为他写了一封给团首长的信,嘱咐他连夜率部直奔小丹阳。第二天上午毛英奇到达余宗诚处时,便听到了萧排长携部夜逃的消息。虽然知道了余宗诚的态度,但毛英奇当晚还是与他商定联合抗日事宜,尽力争取他保持中立。第三天毛英奇回到团部时,萧永贵已经编入一团特务连,被任命为特务连军事教官。而朱永祥毫无悔改之意并命令所部逃亡南京公开投敌,最终被一团特务连击败。

  夜袭溧水,活捉汉奸

  1938年7月15日,一团特务连奉命夜袭溧水城郊的一个大村庄,捕捉溧水县城汉奸维持会会长蒋某。那天是蒋某的生日,他在庄上摆酒唱戏,大肆庆祝,借此敲诈群众钱财,并邀请日军小头目参加。

  根据这一情报,毛英奇和连长傅彪以及副连长陈才桂,带领警卫排和侦察班,由当地战士带路,从溧水新桥的云鹤山出发,避开村庄,趁着朦胧月色,到达庄子边上。这时,打稻场上拥挤着不少观众,戏台上正演着戏,警卫排由副连长指挥,担任接应,并迅速控制了主要路口。毛英奇和傅彪带领侦察班趁夜色慢慢接近台前。

  蒋某和两个日军小头目坐在三把“太师椅”上,两旁和背后站着八九个持枪的保镖。戏台两侧各有人守卫,在他们看来是绝对安全的。毛英奇他们挨着观众靠拢过去,这时台上正演着《贵妃醉酒》,台下日军也看得入神。毛英奇他们“砰砰”两枪把两个日军小头目击毙在地,傅彪一个箭步上去抓住了蒋某,接着他们又朝天连打三枪,发出成功信号,押着蒋某撤离了庄子。

  同年8月,毛英奇又与傅彪、陈才桂,率新四军一支队一团特务连,趁着风雨之夜,夜袭溧水县城的日寇、伪军,再次重创日寇。

  革命生涯铸诗集,毕生精力留《逝痕》

  毛英奇一生没有写过自传,只留下了一本名叫《逝痕》的诗集。这本诗集是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心血结晶,是他的革命回忆录。

  1998年1月,毛英奇在去南京住院时,将所写的诗稿连同笔墨纸砚、诗韵等工具书一并带去,准备为《逝痕》作最后的定稿。刚入院时,毛英奇还能每日起床,除了医疗时间外,绝大部分时间均用于对诗稿的增添、删改、抄写、编排上。医生和家人劝他多休息,他总是一笑说:“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去世前几天,医院已经报过两次病危,当时毛英奇卧于病榻,饮食难进,极度虚弱,拿书、翻书已经很困难,但定稿还没完成。所幸,他的脑子始终清晰一如往常,家人们与他心照不宣,默契配合,随时为他捧读、翻书、查字,偶尔他还授意圈改个别字句。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毛英奇以超常的毅力,燃亮着微弱的生命之光,直到最后亲自敲定和编排好诗稿,他交代子女打印出来,认真校对。至此,他用《逝痕》为自己的革命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病中,许多老战友前来探望,虽然毛英奇已经病重,但还像往常一样热情相迎,谈笑自若。看到别人为他的病痛心,他劝慰道:“不要这样,你们还不了解?在毛英奇的字典上找不到一个‘死’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