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历史 >
    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总会找到方式记录历史
      时间:2021-01-22 16:48 作 者:

  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1877年1月2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出使伦敦。

  1895年1月21日,日本正式决定占领钓鱼岛。

  1924年1月21日,苏共最重要的领袖列宁去世。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决定隐退,李宗仁代理总统。

  1976年1月21日,毛泽东主席提议由华国锋出任总理。

  “历史就是这样,由一连串的历史事件,构成了我们的记忆。”2021年1月21日,“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在徐家汇藏书楼正式开展,在开幕仪式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报刊收藏者张力奋以当天的日期为线索,简要地回顾了历史,“2011年1月21日,微信诞生……我们从1793年一直走到今天,我们的媒体、我们记录历史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但是有一点,人类永远会找到合适的方式,找回和记录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现场恰巧有一份列宁的讣告。1924年1月23日,《法国红色人道报》在列宁去世两天后刊发了一份法文的讣文,97年后,这份报纸作为张力奋的收藏,出现在徐家汇藏书楼的展场。

  本次展览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选取了十七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约300年时间里,中国等数十个国家的重要报刊,共计90余件。这些展品涵盖数十种语言,选自张力奋的私人收藏,上海图书馆也从馆藏中提供了数件报刊珍品。

  在展览现场,参观者可以读到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政经报纸之一《金融时报》1888年的创刊号、19世纪中叶巴黎少女杂志、20世纪中叶苏联的《真理报》。中国本土报刊中,有《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刊载小说《伤痕》的上海《文汇报》、文革后中国报纸头版刊出的首条社会新闻、引发争议的《中国青年报》愚人节报道等。

  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印刷媒体本身的历史,更是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展览现场,观众会读到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林肯遇刺身亡、美国介入一战、希特勒自杀、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尼克松访华、列侬去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柏林墙倒塌、911纽约恐怖袭击、曼德拉去世……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触摸,真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印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希特勒上台的那份报纸,可能就在纽伦堡的某一个家庭,早餐的时候,有一个德国人,他看过这份报纸,他和家人讨论过德国的未来,他甚至可能当时是纳粹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在张力奋看来,“这样一种历史的触摸感,是非常重要的。”

  张力奋大学时攻读新闻,后来又去英国研习传媒,染上了收藏这种“英国病”。他的报刊收藏,涵盖近100个国家,以英美等英语国家为主,这也体现了全球传媒格局的基本现实,其中,很多珍稀报刊多半是在海外古董书商处或拍卖行购得的,为了收藏,他的行迹遍及伦敦、爱丁堡、巴黎、柏林、米兰、雅典、特拉维夫等地,不少小国的报纸,更是得来不易,仰仗旅行、出差的朋友帮忙搜罗。

  在展品当中,我们也能觑见传统媒体转型的蛛丝马迹。例如,2016年12月31日《东方早报》的停刊号,头版上刊登了标题为《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的告读者书,自此,其采编人员全部转型运营网络媒体“澎湃新闻”。1883年于纽约创刊的《生活》周刊同样无法避免新技术的冲击,1972年,它受电视冲击而停刊,1978年复刊后改为月刊,2000年因运营不善再度停刊,2004年改为增刊,2007年停发印刷版,转为网络版。

  十五世纪中叶,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版印刷,知识与生产在欧洲催化,直接推动了教育、人文和科学思想的启蒙,报刊也成为近代新闻业与大众传播的源头与基石。新技术的诞生,改变了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张力奋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会因此产生断裂。

  “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用什么样的算法,不管用什么样的媒介。对于一个公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对于历史的尊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对于历史的尊重,在不同的技术时代,我们都能够找到保存记忆的合适方式。今天我们做这个展览,其实是回望历史,但并不是说要走回历史。在不同的空间、时间,我们得往后看、往前看,找到对这个当代最有效的提炼方式。”

  正如展览的标题所提示的,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当我们经历每一天的生活,我们所经历的,也正是历史,在自媒体的时代,如何从日常当中提炼出历史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一天所要面对的问题。

  展览现场有一张2020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当时,新冠疫情已经在美国加剧并蔓延,死亡人数接近10万。这一天,《纽约时报》前所未有地开辟讣告专页,纪念全美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头版刊登了384条简要讣告,包括逝者的身世、职业、品行及爱好。这一讣告专版也引发了争议,批评者指责《纽约时报》煽情主义。

  展览现场也有一些假报纸、假新闻。《中国青年报》曾在1993年4月1日用一个专版《说得跟真的一样》刊登了多条“假新闻”,比如“博士可生第二胎”,玩了一把幽默,尽管在文中有明确提示,但不少读者依然误以为真,引发了一场风波。2020年4月1日出版的《非金融时报》是由伪造者专门制作的,文中“愚蠢的时代”“资本主义不是真正的民主”等字样,表达了对于时代的愤怒与失望。2016年11月8日的《新闻周刊》在大选揭晓前制作了希拉里胜选专刊,在结果出炉之后,该刊紧急回收,但仍有少量流出。这类新闻尽管都不是真实的,依然反映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情绪。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