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历史 >
    “长沙第一泉”之称白沙井的历史
      时间:2013-07-15 12:46

  炎热的七月,来白沙井舀水的人络绎不绝。

  “长沙沙水水无沙”,说的是有“长沙第一泉”之称的白沙井。 有关白沙井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代末期的《长沙府志》。

  现在的白沙井已辟为市民公园,在长沙炎热的七月,来这里舀水的人络绎不绝。但为什么白沙井的井眼会从两口变为三口 ,三口后变成四口,形成今天白沙井的格局,就鲜有人知了,翻看史书,也似乎找不到记录。

  近日,笔者在对民国长沙城的日常生活史进行梳理时发现,长沙在走向都市化的近现代史上,一项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自来水工程迟迟不能建成。白沙井四口井眼的出现,正是为了保障长沙市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

  白沙井为什么被泼粪,白沙水为何成为械斗的祸根

  整整100年前,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发生在白沙井。

  据1913年7月8日《长沙日报》第11版《甘泉泼粪》新闻记载:

  “本省南门外白沙井,日供人饮,群称甘泉。昨(7月7日),有军士与茶业挑水,因争前事酿成冲突。军士将该茶业饱打一顿外,并用大粪泼于泉井内,一时秽气横溢。后来取泉者,皆掩鼻而返。以致今日沙水水市缺乏云云。”

  所谓“争前事”,并不是为以前发生的事情争论,而是争着插队,想提前舀水。

  我们所看到的白沙井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明代《长沙府志》中,在明末,白沙井开始由一个井眼,分成两口井眼。《图书集成·职方典》就说:(白沙井)在善化县东南二里,府来龙边,井仅尺许,清香甘美,不溢不竭,长沙第一泉。明末,泉分二出,遂缓。

  清代旷敏本、张九思都曾用优美笔调,描绘了白沙井旁长沙居民排着队,井的两头各跪着两人用勺舀水,挑担进城的风情画。

  他们没有写到,其实在清代中后期,长沙人口膨胀、商业越来越发达,前来白沙井取水者中,多了一个群体,即专门替茶室包送白沙井水的,所有人都知道:“(白沙井水)清洌甘芳,无与伦比,虽麓山之白鹤泉,不能及也。”

  在清代中期,长沙不断涌出的茶馆,每天都需要白沙井水的供应,他们担心送白沙水的人,今天送了,明天或许不会送来,于是,茶馆老板向包运白沙水的运夫索取押金。

  包运白沙井水的人缴纳押金后,需要白沙井水的心就越发旺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白沙井旁耐心地排队等待,他们常常插队。排队汲水的普通住户不干了。两群人每天都因插队的事,在白沙井旁发生斗殴,白沙井旁的生活,并不像文人笔下的那样美好了,为争水而大械斗,有时甚至将两口白沙泉眼的沙水染红了。

  清代中叶,当时的长沙官府终于判决:白沙井,靠东北方向的第一井,“专供肩挑吃水者汲取;第二井专供挑运卖水者汲取,立石刊碑,泐为定案”,白沙井争水风潮貌似暂告平息。

  加入清泉会,就能以挑运白沙水为职业

  不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白沙井旁竟冒出桩奇特的事情。邻近白沙井旁的有一户居民,竟然在自家屋内挖出一个深坑,使白沙井的泉水流到自己家挖掘的坑中,想要把白沙井水全部垄断到自己家中去。挑水夫和城内居民不干了,于是这两类人团结起来,和住在白沙井旁的住户,再度上演大械斗。

  当年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保甲局出来处理此事,最后由里仁坡团总罗万奇札饬(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发文训示)善化县在白沙井旁再立一块碑石,上写:“严禁截断源流”,白沙井旁附近住户私掘的大坑,勒令堆塞。此事又告平息。

  经过数次打架、闹事、告官,挑运售卖沙水的人,终于共同坐下来议定要成立挑卖沙水的行业公会,他们在白沙街鳌山庙(今里仁坡小学)设立清泉会,“凡挑运卖水者,均须入会,每人纳入会钱400文,对于白沙井种种弊端,互相监察”。

  民国著名报人刘岚荪在记录这段历史时说,在1930年,入清泉会的人尚有300多人,只是入会的会金,已经增至八元。

  谭延闿下令在白沙井凿第三口井眼

  到辛亥革命爆发之时,长沙因人口增多,求喝白沙水的人越来越多,到白沙井挑水的人,在白沙井排起长队,挑一次水,需要等候二三个小时,此时已经有了增添新井的必要。

  民国成立后,长沙城内将奢兵骄。穿黄衣服当兵的人到白沙井来汲水,根本就不肯依照次序排队。他们闯到白沙井,每每都要即到即舀不肯让人。

  开始的时候,一般挑夫都能忍,但他们突然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士兵不排队来挑水,并且一些茶馆不要他们再送水了。他们发现大半挑水的黄衣客(士兵)原来是为普通住户挑运沙水,甚至送往茶馆。于是,已经组成清泉会的专职挑水夫,心生愤慨,积蓄在心中,不时在白沙井旁爆发出来。

  民国元年和二年之间,白沙井旁“屡次发生军人与普通水夫械斗之事,毙命者且有多人”。

  当时谭延闿为湖南都督,他最终在民国二年(1913年)8月下令,在白沙井两井之间,新开一个井眼,专门供给各军队暨官厅之用,以此平息争斗。

  这时,清泉会也感到入会的人越来越多,专职在白沙井打水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认为白沙井三口井,还是少了,不如再多打一口井。于是在官井之右,继续增辟一井。

  这就是白沙井四口井眼的由来,即白沙井大致排列由东北排向西南,共四口井:第一井为民井,第二井为官井,第三、第四井,则属专职挑水夫清泉会专用。

  当然,有得到必有付出,政府规定,修井费用悉归清泉会办理。1929年,白沙井四口井眼曾重修一次,共花费100余元,清泉会迫不得已卖掉不动产的一部分,最后终于用麻石铺成了今天的白沙井。

  1931年的统计数据:真正的白沙水,每天有数千万担流入市场

  民国时期,长沙人口不断增加,在长沙城南、城中心的人多半喝白沙水。城北居民一度喝过彭家井井水,至于改喝留芳岭自流井深层地下水,这是后来的事情。总之,贯穿整个民国长沙城,白沙井始终是部分长沙主要人群的饮用水。

  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问,长沙人口既不断在长沙城内增加,而白沙水水源的大小和明清时并没有太多改变,为什么白沙井不会供不应求呢?其实,长沙人在喝白沙水的年代,另有伪造白沙水者。伪造方式是:汲很多河水,放入巨大瓦罐中,下入明矾,等浊清之物全数沉之水底,而当作沙水可以出售之。据说河水假造成的白沙水虽然清澈但不芳冽。

  据民国时期1931年的统计数据:真正的白沙水,每天有数千万担流入了市场。又白沙井旁附近居民,靠水吃水,他们多半趁深夜时分汲取沙水,贮在缸中,每天一大早,只要在井旁水缸边等待需要的主顾,卖给他(她)就行了。至于白沙井及白沙街两旁出现的巨大水缸,排列如繁星,靠此而生活者殆数十户。

  总之,白沙井,“四井所出水量,在水盛之时,夜恒千数百石,昼犹倍之,亦长沙之一巨浸矣。”

  长沙在晚清民国时期曾有七次想要兴建自来水工程,但这一工程直至1951年10月1日才告完成。当年修建者说,可惜工程只做成了一半,其实,当初这些设计师想做的是,长沙自来水就是直饮水。但这已经是后话了。文/任大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