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人物 >
    欧版李嘉诚:首富为什么
      时间:2013-08-12 12:21

  李嘉诚家族已多年稳坐“中国首富”头把交椅,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密切关注。最近李嘉诚再次成为焦点人物,因为人们惊恐地发现:李嘉诚正在“脱港入欧”。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8月1日,和记黄埔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李嘉诚的投资重心仍在不断西移,半数公司资产已转移至欧洲。

  起家于香港的李嘉诚,旗下业务深耕香港,甚至囊括了香港人的“衣食住行”,但现在他正在出售香港的业务,除了之前大量售卖商品住宅外,眼下更是积极为旗下的百佳超市寻找买家。

  去年,逐渐退至幕后的李嘉诚将李氏家族的权杖交给长子李泽钜,李泽钜以2900亿港元的身家坐上华人首富的宝座。3年来,逐渐掌握兵权的李泽钜以激进的方式在海外投资高达1400多亿港元,背后的军师正是李嘉诚。

  李嘉诚后方坐镇,李泽钜亲自操刀,这对中国父子兵在英国投下的1400多亿港元掌控了英国水、电、气三大基础产业,英国人称他“几乎买下了英国”;而在整个欧美地区他更是砸下了超2000亿港元的投资。

  一向是投资风向标的李氏家族,究竟意欲何为?当别人尚在迷雾中时,李嘉诚似乎已经找到“柳暗花明”的秘密通道。

  三年投资欧洲超千亿

  11笔收购涉及1868亿港元,欧洲占比96.75%。

  理财周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517亿港元和352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6.75%。

  其实,金融海啸爆发后,李嘉诚在整个2009年均未有出手,而是像觅食的猎豹静观其变。

  2010年之后的三年,李嘉诚厚积薄发,横扫欧洲,平均每三个月收购一个项目。其动作之快、规模之大再现“超人”威力。

  最受李嘉诚青睐的是基建公用事业(行情 专区),尤以英国为主。2010年,备受李嘉诚器重的长子李泽钜就亮出了其生涯代表作:他亲自操盘,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行情 专区)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这笔交易使其控制了英国1/4的电力市场和10%的天然气业务。

  不到1年,李嘉诚再次出手,作价588亿港元收购了英国供水公司NorthumbrianWater,控制了英国5%的自来水供水市场。10个月后,李嘉诚再攻下一城,以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West Utilities(WWU)。从而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

  短短两年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而其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折合3720亿港元)。单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则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难怪外媒直呼“几乎买下了英国”。

  英国之外,李嘉诚仅以284亿港元投资6个项目,包括2011年3月以7.18亿港元收购的加拿大热电厂;2012年6月以9.69亿港元收购Scailex Corporation Ltd(下称“Scailex”)50%和25%股权,Scailex 持有以色列主要电讯服务商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td44.5%控股权;同年9月,投资约2.681亿港元发展位于澳洲维多利亚省的电力输送网络;今年1月斥资31.82亿港元购入新西兰废物处理及沼气发电公司Barra Topco,同时以135亿港元收购奥地利Orange全部业务;2013年6月,长实、电能及李嘉诚基金会斥资约97.74亿港元收购荷兰废物再生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香港,李嘉诚3年内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

  三年内,李嘉诚在香港的投资不足欧洲的十分之一,此外,李嘉诚还在积极地变卖香港的资产——地产和百佳超市,而且整个上半年零拿地。有人揣测变卖百佳超市后,李嘉诚将继续在欧洲购买资产。

  事实上,早在三年前,李嘉诚就在不断地扩大海外投资的版图。目前,长实在香港的全部员工有3万多人,海外员工超过20万。而根据8月1日和记黄埔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以EBITDA计算,欧洲贡献了集团35%的利润,比香港和内地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

  英国:下一个“香港”

  “我相信五年后这些业务都有好增长。”

  在香港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香港人花一元钱,有5毛钱进了李嘉诚的口袋。也许不久后,英国将成为下一个香港。

  近三年,李嘉诚在英国投资了5个项目,涉及金额高达1592亿港元,占其三年欧洲总投资额的85%。

  除了前三年在英国的公用事业上豪掷千金外,2012年,李嘉诚还曾雄心勃勃地进军英国的航空业,参与曼彻斯特机场下属两个机场的并购,目前还没有进一步消息公布。

  李嘉诚为何如此青睐英国?也许能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的话里听出端倪:“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

  “香港原来是英属的,跟欧洲基本差不多,而且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他觉得他能控制,这样他未来的预估才能判断,而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不确定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公司高管这样分析李嘉诚的“脱港入欧”。

  其实,李嘉诚与英国的渊源颇深。李嘉诚的生意发迹于香港英治时代,整个公司人才都对英国法律、会计、发展以及人脉关系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李嘉诚本人与英国政府的私交很好,在今年4月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葬礼的宾客名单中,李嘉诚是极少数几位受邀华人之一。

  “李嘉诚是比较关注逆向投资,当别人不看好的时候,他会认为是机会。现在大家不看好欧洲的投资。他对公用事业投资是很有经验的,在香港,他对水电有很强的控制力,在英国,他通过电信入手,对这个行业很熟,又运作多年。”盈峰投资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机构盈信瑞峰投资总裁张峰这样分析李嘉诚对公用事业的偏爱。他曾在李嘉诚出售香港电信的时候参与竞标,对李嘉诚的投资逻辑颇为了解。

  目前欧洲经济处于底部,但英国相对政治稳定,且二季度经济好转,有改善的迹象,此时抄底投资成本便宜。这正符合李嘉诚“低吸高抛”的投资原则。

  张峰认为公用事业具有抗周期性,就像债券,长期来看投资回报是不低的,虽然短期来看,没有暴利。只要买的价格低,未来的收益是很确定的。“这种生意,李嘉诚买得便宜,再加上持有时间久,资金成本低,他的综合(行情 专区)回报率肯定不低的。我估计年化低于12%到15%他是不会做的。”张峰直言。

  的确,以2011年收购的Northumbrian Water为例,在2012年长建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Northumbrian Water期内提供了5.38亿元溢利贡献,表现超越集团预期。UK Power Networks亦表现稳健,溢利贡献为17.5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上升21%。

  就在去年公布中期业绩的时候,李嘉诚最后一次出席,他直言看好欧洲的机会:“我相信五年后这些业务都有好增长。”他认为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稳定、法律有保障、资产质量高,收购令上市公司的股价、盈利和派息都能很快增长。

  “两年内资产将布局53个国家。”李嘉诚雄心勃勃地向外界透露其海外帝国的规划。

  其扩张的脚步也许刚刚开始,从香港移师欧洲,以英国为原点,以公用事业为主线,能源与电讯并驾齐驱。

  今年6月,李嘉诚把触角由英伦三岛涉足到欧洲大陆。由控股母公司长江实业牵头,豪掷97亿港元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共计35%的股权。此外,李嘉诚毫不吝啬数百亿资本开支,力求提振欧洲电讯的盈利。

  从2012年5月到2013年1月,仅仅8个月的时间里,李嘉诚就豪掷350多亿港元在国外收购三大项目,包括濒临破产的爱尔兰电话公司Eircom Group. Eircom、 Scailex Corporation Ltd50%和25%股权和奥地利Orange的全部业务。

  在最新公布的中期报告中,李嘉诚用“重要里程碑”来形容欧洲电讯首次扣除资本开支后EBITDA录得正数,足见其对电讯事业寄予厚望。

  “李嘉诚通常考虑5-10年的趋势”

  长实、和黄2011年净利分别负增长30%、53%。

  “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这是李嘉诚去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吐露的心声。

  但李嘉诚的投资路径却与之相反,投资重心严重西移。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占集团EBIT总额仅17%,香港占比30%,中国内地以28%位居次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欧洲EBIT占比已升至31%,香港和内地分别降至17%和18%。若扣除资产折旧,欧洲上半年EBITDA录得158亿港元,是香港的2.4倍。

  其主要原因是:李嘉诚在香港的投资遭遇瓶颈,尤其是在房地产(行情 专区)的投资。

  此前,由于香港近年来反对“地产霸权” 声音强烈,李嘉诚也或多或少感受到社会压力,他曾无奈地感概道:“投资被骂,不投资也被骂。”

  今年李嘉诚大量抛售房产套现,引起一阵“香港楼市已见顶”的恐慌。

  今年2月18日,长实拆售旗下四大住宅式酒店之一雍橙轩酒店,以酒店为商业地产无须交纳上述买家印花税和额外印花税为招徕,短短两日360套房全部售罄,估计套现14亿港元。此外,长实旗下位于九龙荔枝角的“一号·西九龙”的20个单位推出折扣优惠,最高减17.4%。

  李嘉诚的地产业务以香港为基地,即便今年推出了优惠活动,但今年首6个月物业销售收益同比大减37%至38.3亿港元;年初至今,李嘉诚也未投资拿任何一块地。

  “他很长时间都没拿地了,何止半年。他拿地都是房地产最低迷的时候,地最便宜的时候,他只不过开发得慢。他进中国市场很长时间了。”上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却专注房地产投资多年的高管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与国外风生水起的收购相比,李嘉诚在香港的生意却屡遭事端。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三年,李嘉诚在香港仅参与的两个码头在并购后,爆发了大规模的码头工人罢工事件。今年5月份,旗下码头近千名工人因不满工资低而停工;前后历时40天。最终,和黄屈服于压力加薪9.8%才解决了劳资纠纷。截至6月底,和黄港口业务的EBITDA按年仅微升2%,与和记电讯香港并列盈利增速最慢的子公司。

  除了难以预料的事故,其实,近两年,李嘉诚旗下的两大生意也遭遇低谷。长实、和黄2011年净利分别负增长30%、53%。此时此刻,向海外突破成为其重大策略,自李泽钜2000年掌控长实以来,公司向国际化转型,资产和业务涉及全球50多个国家,海外业务已提高至八成。

  不过,引起港人担忧李嘉诚“脱港”的信号是李嘉诚意欲出售旗下百佳超市。据了解,拥有40年历史的香港百佳超市品牌,由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的另一零售品牌屈臣氏持有,占据香港超市份额超过三成。在粤港澳地区,百佳店面共345家,2012年营业总额217亿港元。

  虽然百佳超市目前看起来不错,但根据和记黄埔年报显示,2012年其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增长率从2010年的38%跌到了8%,具体就百佳而言,毛利也仅有2%至3%。分析认为,在李嘉诚看来,这样的资产回报率过于低廉。

  张峰则认为李嘉诚出售百佳超市是因为预见到未来5到10年互联网对超市的冲击,他认为李嘉诚通常考虑的都是5到10年以后的趋势,现在趁百佳业绩尚可的时候还能卖个高价。

  有人预计出售百佳可能获得大约20亿美元收入,而同时有媒体透露,李嘉诚的“长和系”正在与西班牙最大的电信公司谈判,有意收购其在爱尔兰的手机运营商O2业务。

  若将两件事联系起来,似乎背后颇有玄机:李嘉诚很有可能利用这笔现金,在欧洲市场博取更大效益。

  张峰并不赞同因为土地、租金、人工的上涨而导致李嘉诚逃离香港:“我觉得他要考虑的是全球的经济再平衡,包括美国从危机中退出QE,这个对于资产类型的投资都会有影响的。尤其香港,香港受境外资本流通的联动是非常强的。香港现在的投资不是很火吗?他看到了三到五年以后的乌云。尤其是地产。”

  不过,张峰认为李嘉诚还是会从国外回来的:“一个人的投资,包括巴菲特都从事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和区域,他耕耘最深的还是香港。只不过现在看投资机会不如欧洲。反过来,有一天香港市场好了,他还是会回来的,因为资本是逐利的。”

  尤其对于李嘉诚这样精明和富有远见的商人来说,不太可能一去不回,毕竟他的根在香港。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