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华为发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华为整体经营稳健,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面向未来,华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人民币。
在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很多朋友关心华为在干什么、华为还有没有竞争力在未来帮助客户获得商业成功,为此他从业务角度向大家做了介绍。
“2021年我们活下来了。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2022年,我们还要继续求生存、谋发展。”郭平说。
据介绍,未来,华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研发领域持续的强力投资。过去几年华为在研发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和技术的创新,同时华为也正在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突破性的研究。华为的研发投入在去年达到了历史新高,面向未来,华为还会继续保持压强的投入,“华为的问题不是靠节衣缩食能解决的,华为要进行系统架构的优化、软件性能的提升和理论的探索。同时通过解决技术和工艺的难题,构建一个高度可信、可靠的供应链。”
郭平指出,华为现在面临先进工艺不可获得的困难。要生存,就必须加大战略投入,在单点技术领先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地寻求系统的突破。就像这座宏伟的建筑,选择什么样的石材要由整体设计来确定,各种框架结构的设计也应该为整体的建筑物服务。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方面:系统驱动部件设计;框架为系统而生。
人才、科研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华为总结了ICT行业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世界级的人才一起来共同攻克这些世界级的难题。华为提出让天才成群而来,让专家在关键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人尽其才,让他们在科学领域中横冲直撞,以人才的浓度对抗技术的难度,持续地推动理论、架构和软件的创新。在《福布斯》2021年全球最佳雇主的排行中,华为位列第八。
郭平表示,华为也正以开放的心态在全球实现技术能力的布局,贴近学术源头,与全球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华为已经在学校附近建立了搜索、牵引、开放、思辨的“黄大年茶思屋”,向全社会开放。这也是华为科学家交流的通道,启发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共同建立面向未来的灯塔。
郭平还重点谈到华为在科技方面的一些构想:华为正在努力推动基础理论、架构和软件三个方向的重构。
首先是理论重构,华为持续探索新一代MIMO和无线AI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逼近香农极限。同时,华为也研究语义通信等等新理论,尝试超越香农极限,为通信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华为在通信理论的前沿探索已经开始沿途下单。Massive MIMO创新产品、MetaAAU可以提升小T30%的上下行覆盖,能耗降低大约30%。
其次是架构重构,在通信领域,将无线和光的技术充分地协同,引入光电融合技术,解决无线超高频、超大带宽、超高速的问题,并突破未来芯片面临的工艺瓶颈。在计算架构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蓬勃发展,但传统的计算架构仍然以CPU为中心,这是一对矛盾,华为正在设计一个对等的架构,利用灵衢总线,让GPU、NPU以及全新的硬件都能够支撑AI业务的大发展。
第三是软件重构,面向未来,虽然AI的爆发,对算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硬件工艺的进步在放缓。为此,华为提升了软件的优先级,梳理了基础软件的技术体系,通过鸿蒙、欧拉更有效地发挥多样化硬件的算力潜能。通过MIMO product架构帮助科学家、工程师们大幅提升开发效率。华为有一个软件倍增计划,使得无线小区数和调度用户等等关键指标能够提升一倍,以太交换机的用户接入性能提升3倍,光传输也能大幅的提升华为的领先世界的能力。这使得华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住世界一流的产品竞争力。
“尽管华为的三个重构仍然在努力当中,但是部分理论和架构的突破已经开始沿途下蛋。由于一部分的材料工艺受到限制,华为不得不选择替代的方式来实现原有的功能,比如基站产品要做到性能节能的双优,就必须考虑能耗最大的部分,也就是射频单元的功放器件。华为采用了氮化镓材料来制造功放,在高频信号的放大效率远高于LDMOS所代表的传统的半导体材料,可以降低20%的能耗。光通信中,华为用LCOS、数字化光程和全息图算法等等突破,实现了全光一跳直达。“华为持续的根技术的投入,将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上,也保持我们竞争力的持续领先。”
数据中心正在蓬勃发展,在这个领域,华为谋划的是未来,希望在下一代的系统中能够持续领先。
当前,计算结构应该说是利用灵衢总线,让GPU、NPU以全新硬件支撑AI业务的大发展,华为预计这一设计将从单服务器扩展到数据中心后,第三代的集群计算将能够提升5-10倍的算力增强。
在产品和系统之上,华为还在生态方面持续地加大投入,相比传统产业,华为云、计算、智能终端和智能汽车离开开发者和广大的生态伙伴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郭平表示,过去几年,尽管面临了很多的挑战,但是华为仍然获得了全球800多万开发者的喜爱和支持,他们正采用华为开放的平台、开源的软件和丰富的工具提升开发能力和效率。在ICT系统方面,华为捐献了OpenEuler,支撑商用了100万套,在人工智能框架方面持续耕耘,目前下载量已经超过了百万,性能逐渐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华为还将继续的稳步推进。
在终端方面,HarmonyOS的设备在去年已经达到2.2亿台,第三方生态设备发货也超过了1.15亿。未来华为将会汇聚全行业,共筑繁荣的鸿蒙、欧拉和昇思的生态。
“应该说华为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重组,适应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和碳中和的大趋势,更好地服务我们对应的客户群,来交付价值。”郭平说。
谈到智能汽车部件的解决方案,郭平重申华为不造车,但要把华为30多年积累的ICT能力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目前已经构建了七大智能汽车的解决方案,上市了30多款智能汽车的零部件,帮助华为产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Huawei Inside和智选模式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华为与国内外多个车企进行了深度合作,助力客户造好车,并且实现商业成功。在新的产业分工的合作模式下,华为坚持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经过这两年多的发展,华为已经与300多家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的投入,携手伙伴加速汽车产业智能化的进展。
在华为云上,华为去年提出了“一切皆服务”的战略,首先基础设施即服务,让业务全球可达。目前华为云在全球27个地理区域部署了65个可用区。其次,技术即服务,让创新触手可及,华为持续将每年百亿美元以上研发投入的成果和30多年我们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开放出来,以云服务的方式,将领先技术提供给千行百业的客户、伙伴和开发者,并打造了AI开发生产线、软件开发生产线等等,让各行各业的软件开发更简单快速,让客户和开发者不必重复造轮子,聚焦客户自身的业务来进行创新。再就是,经验即服务,让优秀得以复制。华为云发布了开天aPaaS,将华为多年来与全球各行各业的合作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宝贵经验沉淀在我们的云平台上,将华为云的基础设施与流程IT、华为终端、各种云进行协同,将行业所需的能力做分类和聚合,变成可被调用的接口服务,开放给行业的开发者,使能行业的场景化创新。
“当然,我们还处于一个困难时期,我们所设想的三个重构还没有实现,还在进展过程中。我们还要为生存而战,还有很多很多的困难要克服。但是,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这样我们才有未来。”郭平最后说。
(飞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