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事件 >
    城市成"蒸笼"
      时间:2013-07-15 11:36

  除了发津贴还能做什么

  “我是铁板烧”、“我是小笼包”、“我是蒸饺”……连日来,气象台连续拉响高温警报,有人戏称,部分城市已成“蒸笼”,上述“自称”,便是“蒸笼”中的居民的自嘲。

  夏日酷热难熬,人人都有体会。面对炎热的天气,政府该做些啥?

  可能,最容易想到的是保障高温津贴落实。前不久,人民日报记者到工地探访发现,因为用人单位不愿花钱、劳动者不敢维权、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建筑工人依然拿不到高温津贴。保障劳动者尤其是底层劳动者的这一权益,政府责无旁贷。

  能做的还有很多,不止于发放津贴。

  比如,落实相关规定,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加强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调整作业时间,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比如,开放防空洞、开辟纳凉点、设置夜间避暑中心、推出公共防暑纳凉计划,把民生工程建到百姓心上。

  愿各地能有更多举措,给百姓送去荫凉。(云龙)

  延伸阅读:

  公共纳凉 各地有招

  【武 汉】

  6月18日起,武汉启动1460个社区纳凉点。

  当最低温度达到或超过28摄氏度,高温达到或超过35摄氏度,社区纳凉点必须无条件开放。

  室内纳凉点保证“八有”:有冷气空调、有冷饮食品、有防暑药品、有文化娱乐设施、有消毒设备、有消防设施、有专人管理、有安全制度。

  【福 州】

  福建继续开展“清凉一夏”防暑降温活动,各级工会将筹集5000万元资金,慰问露天和高温工作的一线职工。

  7月1日起,福州乌山北坡纳凉防空洞免费向市民开放。福州市人防办投入资金30万元,给防空洞配备了电视、饮水机等配套设施。

  今起至10月底,纳凉防空洞每天10时至21时对市民开放。

  【重 庆】

  2013年“百日纳凉送爽工程”于6月12日正式启动,纳凉面积近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7万人。

  12个纳凉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提档升级后的纳凉点在外部环境、内部装修等方面有了改善和提高。

  每个纳凉点均有专人负责,免费为纳凉群众提供茶水、桌椅。

  纳凉点在开放前均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

  【杭 州】

  7月1日起,杭州市10处防空洞正式开放供市民避暑纳凉,面积共5480平方米。

  许多防空洞内准备了免费饮用水、一次性水杯、常用防暑药品等。

  提前对各防空洞避暑纳凉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六通”:通水、通电、通排污、通手机信号、通有线电视、通无线网络服务。(综合人民日报记者付文、钟自炜、崔佳、江南报道)

  有被有褥有冷气,记者体验香港避暑中心

  酷热天,享受清凉有去处

  

 

  正在开放中的避暑中心。 记者 葛瑜玮 摄

  “民政事务总署开放临时夜间避暑中心。”

  每到湿热难耐的夏天,这句话在香港各电视频道上的出镜率就很高。

  香港的避暑中心究竟什么样?近日,记者来到避暑中心亲身体验。

  热线电话有问必答

  晚上7点多,白天的热气终于渐渐散去,夏夜来临终于让人有摆脱高温、得以喘息的机会。

  天文台撤消了红色酷热天气警告。民政事务总署刚刚宣布开放的临时夜间避暑中心还会开吗?会不会白跑一趟?

  带着疑问,记者拨通了民政事务总署的热线电话。

  “请问酷热天气警告取消,晚上避暑中心还开吗?”

  “会。开放时间还是晚上10点半到第二天早上8点。请问你在哪一区?”

  “中西区。”

  “那你可以去西营盘综合社区中心三楼,去的时候,请记得带好身份证作登记用。”

  住宿基本设施齐备

  晚上10点多,记者来到西营盘综合社区中心的大楼。还没有进入大楼,已经有醒目的横幅提醒:临时夜间避暑中心现正开放。

  在指示牌的指引下,轻松找到避暑中心。原来,这里白天是社区中心礼堂,晚上就成了临时避暑中心。来到这里,已丝毫感受不到香港夏季的闷热,整个人已经轻松下来。

  最先招呼记者的,是礼堂门口的保安阿伯:

  “进入避暑中心,请先登记。”

  临时夜间避暑中心对所有香港居民开放,但使用者还是要经过一些“手续”。先用香港居民身份证登记姓名、入住时间。完成后,阿伯又递上另一张表格。

  “晚上冷气(空调)挺凉的,看你没带褥子、被子,填一下这张表格,就可以去储藏室拿。用完了记得放回储藏室就行。”

  从储藏室门口望进去,一张张床褥垫叠放在房间最里头,堆得快有一人高。一边架子上,还放着叠好的被子,供人取用。厕所在礼堂门口,干净整洁。饮水机就在旁边,有冰水和暖水。

  睡觉也有“约法三章”

  拿好了“装备”,熟悉了“地形”,刚要踏进避暑中心的核心地区,又收到保安大伯的温馨提示:“后生仔(年轻人),记住里边只可以睡觉,不能玩手机、电脑,不能吵到别人。”

  夜晚的礼堂,座位全部撤走,中间摆上一排挡板将礼堂一分为二,分为女士区和男士区。空荡荡的礼堂只有几张床褥零星散落在几个角落里。

  22点45分,礼堂熄灯,仅留下几盏紧急通道的指示灯“站岗放哨”。没过多久,礼堂里安静地只剩下空调运作的机器声,不远处已经传出一阵阵鼾声。

  来避暑中心过夜的人大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年近50的黄先生没有固定职业,住处简陋没有空调,一到夏天就成了蒸笼。他说:“来避暑中心睡觉,带一张身份证就行,这样就不会有财物被偷的危险。这里虽不能像家里那般自在,但设施齐备已经足够。”(记者 葛瑜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