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华东 >
    推动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 打造国际高端智造中心
      时间:2017-10-18 11:46 作 者: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给“去制造业”的观点以警醒。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最稳定的国家,如德国是缘于稳定的制造业支撑。而美国、英国等国家,因为经济过度虚拟化、金融化导致产业空心化,给整个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动荡。因此,对上海来说,不论是“四个中心”的建设还是全球科创中心的打造,都需要制造业作为支撑。

  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指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这是上海近年来第一次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出明确要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不论是从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从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还是从新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以及应对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挑战来讲,25%左右这个比例都是必要的。提出25%的指标也展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当然,外界更应该关注的是上海制造业的内涵。

  要完成这一目标,“十三五”时期上海工业投资需达到6285亿元。而随着先进制造业落地项目增加,产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这就要不断通过坚决的“压与减”来腾出发展的新空间。

  “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高端智造中心之一。”这是《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先进制造、高端智造将成为上海未来的主攻方向,这也将是实现25%指标的主攻方向。

  压与减、新与增统筹推进


  “由点及面”彰显结构调整思路之变

  牡丹油墨厂、凤凰毛毯厂、英雄金笔厂……坐落在祁连山路127号英雄金笔厂区内的桃浦科技智慧城规划展示馆内大量的历史资料,再现了这片沃土曾经创造辉煌,这里曾是上海工业发展的见证。首发智创TOP、英雄天地项目、托马斯实验学校……新的规划又将人们带入未来,如今,普陀区再次开启了桃浦地区的新一轮转型发展,全力打造一座科技“智慧之城”。

  这是桃浦地区转变的全新征途,更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上海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主要手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过去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3-2017年是产业结构调整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上海坚持锁定区块、锁定项目、锁定时间、锁定责任主体,将产业结构调整从最初以被动调整高耗能项目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到主动调整“三高一低”企业,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再逐步转向以战略性调整推进重点区域整体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提前完成了国家任务,加快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就业结构,有力支撑了城市安全、环境整治及土地减量化等重点工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腾出了宝贵空间。

  在过去五年间,上海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落后及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逾5000项,节约标煤能耗合计超过300万吨,腾出土地近15万亩。项目数量、腾出土地面积呈递增趋势,2015年为历年最高。

  过去的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单项拔点”向“成片整治”转型,完成了松江新桥、青浦练塘等12个重点区域专项,正在推进普陀桃浦、浦东合庆等17个重点区域专项,着力支撑工业区转型升级、198区域土地减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郊野公园和外环生态经济圈建设。

  调整成效多维显优,产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焦炭、铁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全行业退出,铅蓄电池、砖瓦完成行业整合,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完成调整,钢铁行业除宝钢外完成行业整合。水泥行业已无炉窑生产熟料。

  重点区域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推动浦东张江、嘉定南翔、奉贤新城等12个成片区域专项转型调整,腾出土地超过1万亩,引入中国商飞研发中心主体项目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推进的17个专项将侧重产业能级提升、转型发展、减量复垦,加速腾出发展的空间。

  城市安全隐患点不断减少,2013年至2015年,本市对近80家工业区外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关停或向工业区搬迁,共减少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量近46万吨,基本完成工业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调整,有利保障了城市的安全运行,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安全。

  调整举措与时俱进。上海率先按照负面清单管理思路,制定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及能效指南(2014版)》,出台了近80个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能耗标准,严控重点行业项目准入,以强制性、约束性标准,配合市场化手段,倒逼资源消耗型企业调整转型。制定出台《上海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差别电价实施管理办法》,明确操作流程,对于限制类、淘汰类范围内的装备、产品、工艺实施差别化电价。2014-2017年完成95家企业实施差别电价。聚焦重点区域调整淘汰与转型发展,编制《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专项行动计划》,确定了全市“十三五”重点区域专项调整路线图及年度实施计划。

  聚焦重点,突出体量。重点聚焦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医药以及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四大工艺”共八个重点行业,逐步加大调整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先后关停了九天钢铁、华谊氯碱化工F1及F2两套烧碱装置、电气重型机器厂铸件分厂等年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84家企业,约占全市年能耗超5000吨标准煤企业数的15.9%。除宝钢外,全市焦化炉、钢铁冶炼全部关停。2011-2015年,八个重点行业调整项目数量占全部调整项目数量的70%以上。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也得以加强。目前,上海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度达到80%,1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占全市工业区比重超过50%,千亿元级园区从2010年的5个增至8个,占全市工业比重从35%提高到近50%。全市工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达到67.4亿元/平方公里,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十三五”期间,上海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仍处在培育期,传统优势制造业有待改造提升,使得上海工业必须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谋求创新发展和高端发展的途径。要处理好“压与减”“新与增”的关系,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及时导入先进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努力培育“十三五”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制造会有哪些新内涵


  主攻智能制造,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指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这是上海近年来第一次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出明确要求,而这一数字背后更是对制造业内涵的要求,这25%应该是上海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端智能制造。

  上海“十三五”规划起草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规划总体淡化了经济发展领域的量化指标,但对于制造业,在反复讨论、斟酌后,还是提出了25%的比例目标。“制造业关系着上海的就业稳定,更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没有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会受到影响,科技创新中心也会失去依托。”

  从上海本身面临的环境看,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上海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组织和分工体系发生明显变化,同时面临人口、土地、环境和安全的底线约束,经济发展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必须改变传统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上海也具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全球科创中心与上海自贸区将带动制造业焕发创新活力。

  陆晓春表示,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上海制造业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找准发展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实现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上海速度向上海质量、上海产品向上海品牌的转变。

  2016年年初,浦东金桥,上海第一座豪华汽车工厂凯迪拉克生产基地在寒冬中竣工投产。这是时隔8年,上海投建的又一座汽车工厂,拥有国内首个生产全铝车身的车间,其中386台机器人成为工厂主力,展现着未来智能制造的雏形。同在浦东,中国商飞的张江研发中心和祝桥总装基地,C919国产大型客机飞上蓝天。另一个举足轻重的重大项目豪华邮轮,又排上上海制造的“日程表”。目前,中外各方已在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拟在上海建造中国第一艘豪华邮轮。

  从目前上海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战略定位看,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上海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抓手。

  上海按照“以示范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集成,以集成带动装备”的推进思路,以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为抓手,积极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生态,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高地、核心技术的策源地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

  抓应用示范引领。前期,市经信委在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遴选了一批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其中C919大型客机、商用航空发动机、智能网联汽车等11个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十三五”期间,上海将要遴选100个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覆盖本市所有优势行业。在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下,推动1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

  抓系统集成能力提升。通过组织供需对接、分类引导转型、强化政策支持等手段,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集团)组建自动化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新能源、航空领域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海外并购;支持自动化工程公司、信息技术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制的首条智能化成套生产线,视同首台(套)装备享受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专项支持政策。根据对重点系统集成企业(11家)的统计结果,2016年上海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值规模达到159.42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规模达到101.65亿元,同比增长32.4%。

  抓关键技术装备突破。针对实施智能制造所需的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瓶颈,通过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加快研制一批自主化的关键技术装备。例如,上海拓璞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三头并行镜像铣削装备——筒段整体镜像铣削装备,填补了国内镜像铣削技术空白,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上海微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制的晶圆级微球植球机应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道制程工艺,打破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使国内芯片的制造水平由传统封装芯片跨入到高端芯片领域。

  抓功能型平台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点布局的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率先启动建设,对标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先进机构,通过组建平台公司作为运作实体,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标准建设以及技术成果转化,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支撑上海智能制造发展。

  人工智能事关上海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已经迎来发展拐点,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市委领导近期多次要求上海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积极把握人工智能的重要机遇”。

  目前,根据市领导要求,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市科委、市发改委,正在制定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预计在近期出台。

  按照初步考虑,争取到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有力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初步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具体来讲,要建成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示范城市”,推动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金融等领域形成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示范;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集聚高地”,建成3到5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构建人工智能科技研发的“创新中心”,推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人才联动发展,达到国际主流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水平;打造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的“共融生态”,构建智能基础设施,集聚要素资源,完善各类标准体系,实现全市大数据储备和承载能力达到EB级。

  陈鸣波表示,为加快人工智能发展,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关键要素条件的支撑保障。一是打造人工智能前瞻科研体系。二是培育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三是加强产融结合和政策支持。四是加快营造开放合作氛围环境。


  加强统筹,提高效率

  
引导金融、土地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5月31日发布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上,不但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要达到20%以上,而且还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要达到35%左右。

  为此,《若干意见》要求市级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区级层面加强项目准入统筹;郊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同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十三五”期间统筹推进60多个10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和储备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大飞机等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的产业项目;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填补空白的民口配套产品和技术。

  陆晓春表示,上海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将要特别加强资源统筹,引导金融、土地、信息化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促进优化流动、提高配置效率。

  目前上海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不少企业发展都受到用地的制约;居高不下的人力等成本也推高了企业的整体成本。面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上海究竟有哪些对策?

  这次出台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实行弹性的年限用地:从2014年年底上海就开始实行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年期。《土地管理法》 中明确土地出让年期不超过50年,现在上海明确一般工业用地或者产业用地为20年。上海是特大型城市,用土地资源紧缺倒逼产业转型,集约使用土地,实行20年的土地出让年期,在同等土地量情况下流量达到增效。

  当企业面临技术更新,要通过改造提高产能,往往需要增加土地使用强度,这时候就要补土地出让金。这次也明确,由各个区县根据企业增加的内容、技术改造的内容以及实体产业的发展,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收取。这个比例没有提下限,也就是说这个下限可以是零,只要企业切实用于技术改造、用于实体产业发展,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可以不收。

  在降费方面,一是,积极贯彻今年以来国家有关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政策措施。从今年4月1日起,本市已经取消了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征收。同时,本市已经取消或者停征16项本市现行执收的涉企和个人收费项目,主要包括河道工程修建管理费、药品检验费、计量收费、环境监测服务费等。二是,2017年继续开展地方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本市财政、物价部门统筹对接国家有关最新降费的政策措施方向,从今年4月1日起,本市已经取消内河货物港务费等五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收费项目。

  减税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二是,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三是,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四是,从今年1月1日起,对创投企业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可享受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五是,将部分2016年底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19年年底。下一步,市财政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减税和降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执行情况的评估,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实施,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为巩固提升上海实体经济能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做好服务是未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具体应该如何实现精准普惠的目标?

  据市经信委介绍,根据“放管服”总体要求,要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企业意识,营造与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的良好营商环境。将加强与“12345”服务热线衔接,建立上海市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一套为企业排忧解难、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设一个多渠道集中受理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问题、反映企业呼声的全市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让“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得到根本性改观。通过平台的建设运行,形成一套普惠制的覆盖全市的企业服务体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