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华东 >
    浦东将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时间:2021-07-19 17:55 作 者:

  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过程中,浦东将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

  根据《意见》,浦东的其中一个战略定位,是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找准政府和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中的着力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

  在19日上午举行的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在创新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全国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全力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进一步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显示度,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尽早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优势领域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

  《意见》提出七方面重大举措,第一个便是“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包括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三个方面。

  比如,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研究在浦东特定区域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更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国家在浦东设立的研发机构可研究适用上海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相关规定。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读《意见》全文,会感觉到中央对于浦东的期望之重,不管是定位的高度、后面的想象空间还是支持的力度,“都是空前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突破”。

  他说,《意见》为浦东新区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的战略定位——由此,浦东的“通道”“节点”“链接”“辐射”“窗口”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和增强。

  在陈强看来,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是一个全面同时具有相当战略高度的要求。浦东需要不断催生原创性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克难。“浦东是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等多种政策资源叠加的区域,《意见》的落地,又把浦东放到了一个历史交汇时刻的重要位置,使命光荣,责任也十分重大。”

  而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看来,这次《意见》中浦东科技创新的一个亮点,就是明确“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

  “不管是科技创新中心还是科学中心,都明确了浦东创新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石谦告诉记者,浦东新区有一个“新”字,这也意味着在成立之初浦东就带着创新的基因。

  他谈到科技创新方面内容的第二个亮点时说,这次《意见》体现了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他解释道,科技的视角有三个维度,包括科技自身发展的趋势,全球科技竞争的态势以及中国科技今天所处的位置,结合这三个维度,我们还是需要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创新体系效能方面加强,去“啃硬骨头”。

  “总体来看,《意见》科技创新部分围绕硬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以及软实力——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三个方面作出部署。”石谦说。

  长三角分工协作

  根据《意见》,在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方面,提出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孵化基地。

  “浦东今后在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方面要扮演一个中心角色,要带动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陈强说。

  石谦也表示,这次《意见》提出,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中,还要强化长三角的分工协作。“不管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已经有非常良好的基础,这一点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群的优势。另外,我们的科研集群以及高校、科研机构都比较集中。”他补充说,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重点领域的产业集群,如果没有这些产业集群,就很难承接前端的技术突破。

  根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就在6月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5月末举行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并揭牌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

  《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81%,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2.14%。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