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 > 华东 >
    共建长三角营商生态圈
      时间:2018-06-05 11:29 作 者: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要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之一,优化营商环境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

  根据百度MBA智库百科的定义,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其核心是企业,打造营商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投资。

  所以,笔者认为,打造营商环境千万不能忽略企业的参与程度。这不仅仅是简单听取企业的需求,而是更深层次地要让企业共同参与到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中来。为此,建议在积极打造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共建营商生态圈。

  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政府自然要负起责任着力经营,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只当一个享受的角色。好的营商环境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每个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共同经营。共建营商生态圈,就是政府负责提供条件、平台和机会,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也能产生良性互动。

  从打造营商环境到共建营商生态圈,伴随着工作思路和思维的转变。

  首先必须清楚知道,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笔者因工作需要,曾与诸多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高管进行沟通。归根结底,企业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更需要的是商机和自身发展的机会。而这两者,一方面是市场行为产生的,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引导、培育。

  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各项成本高于其他城市,为什么每年还有诸多企业纷纷入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海的机会多、商机多。服务举措是最容易被复制的,而商机是无法复制的。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如何为企业创造商机上多做文章。

  另一方面,从方法论而言,一定要有前置思维。这不仅仅是跨前一步,更重要的是将自身置于企业的位置来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并研判企业真正的发展需求。这样所实施的各种措施才有针对性,企业的认同度才会高,才会积极参与到共建营商生态圈中来。同时,在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多地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共同在政府提供的环境或是平台上,寻找企业自身发展的商机。

  当然,共建营商生态也是政府部门跨区域的联动,以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协调,为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商机和发展提供条件。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6月1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围绕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保互济、产业创新协同、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七个主要领域,提出了具体行动计划。这为共建长三角营商生态圈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具体做法上,笔者也有一些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1.积极响应上海四个品牌建设,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这张上海的城市名片进一步赋能,升级为“12345上海服务热线”。因为这条服务热线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为市民服务的范围,同时也在为来沪的各个企业服务。那么不妨旗帜鲜明地打出“上海服务”的旗号。当然,既然叫上海服务,就应加大力度去做好服务,比如可以设立企业服务专员,一点接应解答并解决新入沪企业的各种需求;重点研究分析并梳理新入沪企业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利用12345已经建立起来的各委办平台,制定处理流程等。

  2.政府搭建平台,建立商机库。以企业信用为基础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为经营情况好、信用度高的企业提供商机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及服务。该商机库可以逐步向长三角辐射,这样商机会更多,参与企业会更有积极性。

  3.主动帮助企业解读政策,并结合区域发展分析行业的趋势及需求。同时,有计划地通过市行业协会组织各种形式的“走进企业”活动,让企业面对面地沟通信息。

  (作者系中国电信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