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交通物流 >
    北京打车难“种豆得瓜”
      时间:2013-06-27 14:41

  北京市交管局用“南辕北辙”的方式,解决了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

  由于之前的舆论焦点都在起步价涨到13元,所以多数人的讨论重点都在出租车每公里价格是2.3元还是2.6元。但这三毛钱只是定量的争论,高峰期时低速管理费的飙升才是变量的重点。

  在运行十多天后,人们终于发现:出租车在早、晚高峰期间时的拥堵费,已经是解决打车难题的无敌利器。不仅乘客开始放弃打车,连一些的哥也成了观望者。

  邱女士从百子湾今日美术馆打车去到长安街秀水西边的外交公寓,平时也就10元到12元之间。但是现在上车起步就意味着14元掏出去了,路上略微堵一点就基本是一分钟一块钱的跳表,最后这段3公里多一点的路途,她整整花了24块钱。

  “翻了一倍还多。”邱女士说:“近距离打车,根本承受不了这种翻倍的涨法。”她已经决定换黑车,或者使用并不安全的黑三轮解决出行问题。

  与此同时,出租车司机们也发现早7点到9点,晚5点到7点,以前是不愁生意,到处都是活儿;现在虽然不会拒载了,但是到处都是空车了。那只神秘的手来自拥堵等候费,以前是每5分钟加收1公里租价,现在是加收2公里租价,就意味着每堵5分钟要加收4.6元,基本是堵1分钟收1块钱。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以前是车堵在路上,的哥抱怨,乘客不急;现在是车堵在路上,乘客冒火,的哥不急,实在忍不住了乘客还会在调表之前提前下车;这样的结果,让本来想在早晚高峰多赚一笔的司机都看明白什么是“倒逼”了。

  并不是人们精了,而是这种“买时间”的价格上涨速度让多数打车人都有些吃不消了。很多的哥都感受到,不仅短途的客人少了,高峰期的活也开始变少了。

  “种豆得瓜”,规则带来的无条件涨价,让乘客、的哥都踯躅在高峰期的拥堵费前。

  拥堵等候费让价格杠杆发挥了作用,这个规则比打车软件中的加价系统还管用:因为加价是个体选择,拥堵费则是群体无条件面对。

  拥堵费的征收,逼着原本打车的人要么改公交,要么改时间错峰出行。的哥们要么等待活儿挑自己,要么就不凑这个拥堵期的热闹。高峰期的某些路段,倒是确实好走了。

  的哥们普遍反映:现在是晚上九、十点后的活最好拉,一是和公交系统打个时间差,二是路上不堵车,三是该打车的此时也只好打车。

  一位的哥给笔者展示了他的计价器数据,6月以来他的收入情况是:在涨价之前该车一般收入在38笔上下,每天700多元;现在很难超过35笔,但是收入一般在1000元上下。其中夜班的收入提高明显,由于这位的哥是夫妻档,妻子开白天他开夜晚,所以倒还没什么纷争。

  沸沸扬扬的打车难问题,被提价所冲淡。即使有所分流,人们最终还是会打车。眼下,拥堵等候费起到了望梅止渴的作用。

  但是份子钱的纷争仍在继续。更有出租车公司通过变相收取杂费来参与这场涨价分成。这几天,举报的,调查的,暗访的,虽然有些无间道的意味,但到底是出租车公司说了算。

  这里应该提醒主管部门:本次的变革并没有涉及到出租车公司的改革,也就没触及到出租车的拍照问题。有着浓郁垄断色彩的出租车公司管理制,其实已经到了讨论存废、去留的时间。

  上个世纪的出租车行业,多是个体形式;到了90年代变成出租车公司向政府申请牌照,然后转包车辆使用权的方式,这其实是政府便于管理的一种免责方式。当牌照垄断,公司自然会将自己的成本全部转给经营者,这就使得很多出租车公司成为食利阶层。不可否认,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成本在逐年提高,人们对出租车行业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这个中间层是否真有必要存在呢?

  首先,多数出租车司机个体能够完成自我教育;其次,行业协会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帮助服务技能的辅佐和提高。再次,当司机个体面对自己的车况、时间、运营的管理,其实是更有效率的。没有出租车公司,这个行业并不会变差。有了出租车公司,公司层面会因为旱涝保收,不会从内部获得变革动力。

  打车难题,不仅涉及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还涉及出租车公司的管理变革,更涉及整个城市的路况和规范。这是个系统工程,当人们开始选择,主管者应该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来推动变动。

  当出租车司机从“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变成“难富”起来的一群人,打车也从一座城市的窗口展示变成了一个城市的“伤口”展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