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对领导一词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把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各级政府的高级官员称为领导,甚至在一些“妻管严”的家庭中,丈夫在一些杂事商量上,也会开玩笑地对妻子说一些“领导,请指示”之类的俏皮话。这里的领导意味着一种权威、一种威望,但领导力呢,它是否也意味着是一种组织赋予的权威?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理论上,对于某一术语的认识通常首先给它一个合理的定义,但领导力如同爱情一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说道“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是的,学术界对领导力有太多的定义,但至今没有比较完美的定义。领导力学者贝克认为“尽管对领导力的研究持续了近百年,现在仍然能发现错误的模式和错误的观念”。那么有哪些错误呢?
近期,国内领导力学者刘澜出版了他的新著《领导力十律》,这本书分析了目前国内公众对领导力的错误认识,并从中提炼出自己对领导力的全新认识。首先,他向大家分析了大家普遍认识的领导力无非有以下几种:领导力就是职位、领导力就是品质、领导力就是权力、领导力就是魅力等等。这些从字义上的认识也许没错,但这种惯性思维破坏了对新术语的认识。
沃伦.本尼斯在《领导的轨迹》一书中讲到,他的哥哥是当地的小混混,总有一些孩子跟在他后面,他从他哥哥身上看到了领导力的潜质。你能说它与职位有关吗?最常见的非法性组织,如黑社会、恐怖组织,它的头目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领导者。你能说它与品性有关吗?也有一些学者分析领导力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毕竟领导力是后天学习得到的。领导魅力看似是领导者的光环,但却成为了领导者的负担。那么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刘澜给出的答案是“领导力就是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一般说来,责任与权力密切相关,但领导力与权力没有多大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与责任的无关。刘澜认为领导者应该承担做出艰难决策的责任、承担失败的责任、承担防患于未然的责任。这里说到了领导者,那么显然大家都会想到管理者,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也是学界上的一大争议,但近些年来基本上得到共识。沃伦.本尼斯、约翰.科特及其约翰.伯格都谈到这两者的区别,一直认为领导是实现变革,而管理是维持秩序。
在解决问题这一出发点上,刘澜也认为领导与管理有明显的区别:领导是解决挑战性问题,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解决技术性问题是为了维持已有的秩序,而要解决挑战性难题就必须变革。用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解释是:管理是解决常规性问题,而领导是解决决策性问题。
领导力更深层的定义是“承担责任,动员群众解决问题”。本书就是从这一观点上引出领导力的两大任务(长期与短期)、领导力的四种策略(认清局势、建立联盟、积聚小胜、控制时机)、领导力的八项修炼(密切联系群众、讲故事、当老师、从失败中学习、反思、深思、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其中领导力的八项修炼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前三种是动员群众的修炼、第四至第六种是解决问题的修炼、最后两种是自我修炼。用笔者的定义是:领导力是通过动员群众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自我修炼的过程。
回顾这本书,刘澜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引用一些重量级学术权威的观点分析了领导力的八项修炼。比如在《深思》这一章节,作者分析了四种思考的工具,即决策思考、系统思考、整合思考和隐喻思考。决策思考以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有效决策为例,分析问题的两种分类,即一般问题和例外问题,并分析两种问题的区别;系统思考是以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分析系统思考的三要素及其系统思考的两个重要模型(成长上限、舍本逐末);整合思考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在《整合思维》一书的观点,并借用了玛丽.福列特的建设性冲突理论;隐喻思考利用了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组织是机器”理论、加雷斯.摩根的《组织的形象》理论和鲍曼、迪尔的《组织重构》中的理论。
本书最后两章说到了领导力如何通过认识自己而成就自己,这是哲学上的问题,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墙上刻着“认识自己”这样的神谕。很多人觉得认识自己,但却自以为是、不会反思、狂妄自大,苏格拉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成为最有智慧的人。在领导力上,领导者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擅长什么、自己的机会是什么、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