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管 > 领导力 >
    管理的禅定:领导者要有平常心!
      时间:2013-08-28 16:06

  前言:

  讲座前面,我们先听一下这几句民间醒世歌:

  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心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

  学佛的人都明白,一心向佛,一心求佛,但绝不能处处受“佛”的束缚。在《觉海慈航》里,有“修行进德格言一百则”,其中说到“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意即:自心即是佛。求佛是要向内而不是向外,修习禅定,禅,就是一颗再平常不过的心而矣。

  要知道: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由。所以,心灵需要修行,需要减轻重负,放下一些欲念,使自己的心灵千万别超载。人的一生本就不无坎坷,风风雨雨,再让心灵承受过多不必要的念头与欲望,如何才能快乐?真是太难了!

  2005年元旦这天,山西的一位亿万富翁、某集团董事长从他的办公室四楼,跃身而下,自杀了。该集团原是1998年成立的一个稀土磁业有限公司。4年后,就组建集团公司,并发展为跨行业、跨区域、多品种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行业涵盖生物、医药、地产、金属、旅游等。

  管理界人士分析说,无论是这位董事长的个人能力,还是该集团现有团队,均不具备在如此广阔领域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位董事长犯下盲目扩张之忌。这类似于不会开车的人开着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不出车祸才怪呢?但不管怎样,失去有如此开拓、拼搏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令人惋惜!有资料显示,在全国与此类似的情形还不止一、二件。这就让我们在痛惜、惋惜之余,不得不深思其究!

  可见,企业管理者要管住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已的欲望无限扩张,企业规模的扩大、事业的发展虽是好事,但要以心灵能承载为限,超载了,心灵亦即垮了。正所谓:“处处受‘佛’的束缚,岂能成佛。信佛修行并不是要被佛所限制,放下佛的束缚,才能达到佛的境界”。一味追求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己成为自己心灵里的套索,最终,企业还岂能发展呢?所以,对于企业的发展问题,一定要有一颗禅的平常心。能分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兴旺发达,不要被空有其表的“企业发展”所迷惑。

  禅的故事里讲,一位富翁去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福的美好词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仙崖禅师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那位富翁见了非常恼火,说道:“我想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你怎么写了这么丧气的话?” 仙崖禅师解释说,我没有开玩笑,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家族兴旺发达。

  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彭杰老师(http://zhiliangguanli.com/)认为,企业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正象有人指出的:在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又没有时间充电,这时候正是一个企业最危险的时刻。其实,这一所谓的危险时刻,也就是企业管理者心灵己无法承载那些太多太多重负的时刻。“最令人担忧的财富,是己经拥有的财富”。当我们无法正确地看待已有的成功,也就自然地被这些“成功”束缚了,最终,现实的反而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这正如有一位不怕老虎的禅师,却不敢在一个写有“佛”字的地上坐,别人笑他道:“你不怕老虎,却怕一个字”。这位禅师才醒悟,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心即是佛,平日坐卧就是佛法”的境界,还没有彻底摆脱“佛”的束缚,更没有真正达到佛的境界。

  所以,佛教强调“明心见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彭杰老师认为,当一个人的内心己无法承载太多太多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自己纯属身不由己了。佛教里有“观自在佛”,这时,你应该用“心”去看,真实的那个“你”还在不在?(观自在)。自己的心超载,就会有太多的烦恼,就很难快乐。

  何谓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国古文化的轨迹去追寻,并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层次上解释,便有些玄奥。其实,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平常心即是清净心。平常心为道,空空为道。空空:一空为一种物质,一种极微的物质,生命无限大的物质。一空为此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即: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空,生成万物质,决定万物。万物虽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

  平常心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梦死,更不能算为一种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评论的:“当他们到了纯粹只顾自己醉生梦死的境界时,道德的评价就苍白无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纯粹地杜绝欲望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时时自省,不丧失自我的真性,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诚如书中所言:“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争斗,对于一个悟得平常心的人来说,即是正确而明智的抉择。”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贵在守恒。

  以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件事为例:当我们为同事去世的亲人送葬时,在走进火葬场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到心里空荡荡的,觉得争名夺利实在太没意思。可当走出火葬场,重新融入世俗生活中时,有些人完全忘却了在火葬场时的感慨,依然乐此不疲地周旋于名利场,有的还会变得异常“骁勇”。保持平常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每个人的恒久理念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