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首席执行长巴尔默(Steve Ballmer)周五突然宣布将退休,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了让这家全球科技巨头重振雄风的艰巨任务。巴尔默在微软供职30多年,目前微软各方面业务都受到了竞争对手的挑战。
微软帝国的第二任CEO_鲍尔默即将卸任了,媒体纷纷细数他的功绩与是非。评定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总得有个基点,究其功劳来说,绕不开比尔盖茨;究其是非来说绕不开离开之后的比尔盖茨。媒体很细心的总结了作为CEO的巴尔默的所作所为,用数量来衡量质变,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至少不是一个关键的办法。
不幸的是,离开了比尔盖茨的微软迎来了乔布斯回归的苹果,我们没有见到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硬碰硬,倒是把巴尔默夹在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之间折腾。(两者创业之初)乔布斯的苹果电脑一度以“硬件+软件”的模式略胜微软一筹,可惜的是乔布斯的独裁风格被比尔盖茨的人性管理风格所影响,(从外因方面)导致乔布斯被迫离开了苹果。等乔布斯回到苹果,比尔盖茨已经金盆洗手,干起慈善这一人类最不需要竞争的行当。
对于乔布斯来说,巴尔默是小菜一碟。乔布斯其实也没有把比尔盖茨放在眼里的,一方面,比尔盖茨领导下的微软“专注”于软件的开发,以专业的身份赢得了世界;另一方面,盖茨以“无暇顾及”的专业(创新)技术压制住了苹果的软件。因为苹果又做硬件又做软件,相对来说,苹果不能满足其他硬件厂商对软件的需要,而微软巴不得所有的硬件都用它的软件,其结果也是大多数用户都用微软的软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计算机行业的(或者一个全新行业)市场占有率十分重要。
如果说微软是以专业的技术赢得市场占有率制胜,那么苹果则是以“整合+创新”而取胜的。在这期间呢,巴尔默有很多想法,软件的创新、互联网的渗入(bing搜索)、手机软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方面。其结果呢?没有一样是成功的,更有的是胎死腹中。从时间点来看,此时的苹果势不可挡,苹果已经牢牢占据了消费的制高点。(几乎是)无论巴尔默怎么创新都无济于事。这就像之前微软仅靠软件的强势就可以压制苹果的“软件+硬件”策略一样。当然,外界更多的是说因为乔布斯不在苹果,其实,即使乔布斯在苹果,也搞不定微软。
巴尔默这些年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全新的技术从创新来重塑微软,也就是树立他领导下的微软新帝国。这里有两个错误:第一个,微软永远属于比尔盖茨;第二个,不要太看重技术创新。正是由于巴尔默从战略上就是错误的,再加上乔布斯回归后的苹果横空出世、全新亮相,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巴尔默和他的微软已经在消费认知中成为了老二,这就是事实,不容篡改——不用相信技术,也不用相信实力。
正像媒体总结的那样:巴尔默领导的微软之所以没有能够继续辉煌,好几个原因是错过了苹果的空档期。媒体的这种分析只能是“量化”,都是皮毛的东西。但是媒体提供的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微软的发展绕不开苹果。巴尔默在领导微软期间,仍然是以一种老大的姿态:要不表现为挑战性的;要不表现为自大型的,总之,一只眼睛不得不瞅着苹果;另一只眼睛又望着远方——迷茫。
技术的创新是由市场来界定的,也就是由竞争来衡量的。正像星巴克的广告语一样:我不在家,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套用这段话,星技术不在实验室,就在市场里。
乔布斯去世了,比尔盖茨忙于慈善事业,巴尔默也要退了,互联网世界进入了“传统”行业,他的下一位伟人的出现应该具备什么特征?他应该做些什么?到生活的琐碎中去细细品味吧,他不在咖啡里,就在工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