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认为,所谓经营只能是经营者人格的投影。企业的经营、人员的管理不仅仅靠方法、技术的掌握,更在于企业的经营者——企业主自我人格的提升。本文不谈论经营管理的道理,而侧重于企业主人格素质的塑造。
(一)根本方法论
行为做事必讲究个方法,否则无以实现目标。企业主承担着发展业务、做大做强事业的责任,有动力、也有压力不断学习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但在现实中却大量的出现这样的现象:
听某位专家、大师讲解某种经营管理的方法模型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便容易相信这是有效的,便想着在自家企业实践一番;
听另一位专家、大师讲解与之前的方法模型有出入、有偏差的方法模型,也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便混乱了头脑,不知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
实践中尝试应用了某种或某些模型,发现没有预期中的效果,甚至是失败了,便不再相信所谓的专家、所谓的管理模型。
执行力、领导力、阿米巴、OKR、HRBP,甚至是国学、玄学,都被企业主群体学习、实践应用,但企业主越来越不相信这些曾经或正在流行的概念了。
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国工商管理领域没有出现如德鲁克这样的理论权威人士、没有系统成熟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大量的专业机构商业盈利心过重等等,这是外在的客观原因,笔者无意论述。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企业主个人的问题。
个人的核心问题在于根本方法论的缺失。
经营管理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动向层出不穷,听起来很有道理,貌似有不少成功的例子,那么我的企业也不能落后,跟随潮流、尝试下看看效果。但成效基本是不彰的。
这个专家、大师的讲解很有道理,但是另一个专家、大师不同的讲解也很有道理,我的企业该用哪一种?迷惘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管理,思维先行,然后知行,并借鉴了“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但这样还是不够的,企业主更需要培养自己掌握根本方法论,以清晰理解、分辨、创新适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
根本方法论可以说是哲学层面的概念,但正因为是哲学层面的,才更有对具体知识行为的指导价值。
笔者在此提供个基本公式:人事=价值目标+结构化运行原理+因素。这是笔者在生活中、工作中、管理实践中经过证实的基本发现,若能领悟,相信对提高个人的分析、思辨、认知能力大有裨益。
1.价值目标:所有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这是人事行为的起点。人事行为千般万般,必然以特定的价值目标作为统领。不首先关注价值目标而谈经营管理的方法,这是社会阅历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做法。
2.结构化运行原理:这里的原理,指的是潜藏在具体的、看的见的现象、行为、问题、数字背后的发生机理、因果联系。通俗的讲就是“追根究底”所达到的认知层次。所谓结构化,可以理解为系统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构造了机理。价值目标派生相应的行为,二者之间如此产生了一致性。
3.因素:要关注因素的需求和属性两个纬度,这是结构化运行原理发挥作用的基础。比如关注组织中人的真实需求,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等基本特性。
当把三项结合起来、理解了这个公式,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不起的企业和管理者会如此强调文化?为什么你学了很多工具却不能使其发挥作用?为什么你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往往适得其反?
因为文化反映了价值追求和理念,这是人事首要的,而非方法、技术;
因为对管理工具你只知表、不知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透彻理解、不可能灵活运用;
因为你不关注企业里的人这一重要因素的属性、需求,哪怕你学到了再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实践上都将产生偏差。
“生有涯,知无涯”。面对组织内部的问题,面对市场多变的局势,面对众多各执一词的专家,面对已知、未知,根本方法论(或者其他方式的根本方法论)有助于提高智识,“执一而牧天下”。
举个宁高宁演讲中的例子作为本篇的注解:“企业战略的理论家非常多。。。有定位说、目标说、资源说、创新说、组织说、转型说等等不同理论流派。”“我认为,战略根本上是增长和增长方式。。。战略的根本是一种增长方式,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路径达成企业的增长。”企业主应该培养自己这种程度的认知能力。
(二)价值观
行业内总有文章论述我国的企业主普遍存在着信仰缺失的现象,认为有些老板过度自私自利,以至于做出坑害消费者之事。这是价值观极度偏差的案例。
笔者不论述这些极端例子,笔者强调的是经营管理者应该有相应的价值观。
诚如上文所述,价值目标是人事行为的起点。经营管理行为更是如此。经营管理面对外部顾客、内部员工两大群体,其价值必然围绕着他们确定。
其实,经营管理活动的价值观早已被阐明清楚。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顾客的需求是企业整个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及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促使顾客购买、满足顾客某种需求。”
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明确提出杰出企业的特质:贴近顾客、以人为本。
“顾客导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已成为现如今商业领域的本理念。在实践上,经营成功的、失败的大量案例企业,中国的、欧美的、日韩的企业的可取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价值观的合理性。作为商业活动的主要决策者,企业主也应该深刻理解、领会并付诸于具体行为中。
“顾客导向”等价值观在范畴上还属于经营管理领域的概念,笔者认为,如欲做到,更需要在个体层面树立符合正义的价值观。从我国乃至东亚其他国家文化文明发展历程中探寻,企业主应该塑造的个体价值观基本可以用八个字来表示:敬天爱人、中和位育。
“敬天爱人”这个词很多人是比较熟悉的,它表达了对规则的尊重、对人的仁爱。近年来,稻盛和夫以其哲学思想、阿米巴经营方式影响了广大的企业主,其经营哲学的核心便是“敬天爱人”。当然,其中不乏有质疑声音。笔者也曾经疑惑过:凭借“作为人,何为正确”的思维、理念就能使困顿的企业起死回生、焕发活力吗?稻盛先生是否有过度宣传的嫌疑?现在看来,若是将“敬天爱人”作为商业事业的基本价值观,用以指导具体的商业活动、经营管理行为是符合道义、符合人性需求的。
“中和位育”语出儒家经典《中庸》。笔者在此通俗地做个解释:中,可以理解为事物运行的根本原理、规则;和,可以理解为按照规律、规则行事;位,可以理解为使人能够因其材任其职、就其事;育,可以理解为对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中和位育”可以说是“敬天爱人”的进一步体现,秉承“敬天爱人”的价值理念,尊重规则、按照规则行事,并致力于组织内外人员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
企业主发育出如此的个体价值观,从世界观、从人格上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性,才可以更深切地意识到 “顾客导向”、“以人为本”的意义,而非仅仅止于知晓、理解。
(三)人格的修行
人事行为存在着这种现象:人在学习、实践某种规则的同时,时时受到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甚至是精神状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扭曲对规则的遵守。越抽象、越高级的事情,这种影响越明显。
经营管理作为一种高级人事行为,不仅仅是商业规则、管理规则的体现,更是企业主人格的投影,受到企业主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情绪、欲念的影响。
不同于组织其他人员,企业主的最大特点在于“没人管”。他有自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做事而少有人能够指正纠偏;他有权力做出在战略、产品、人事任命、奖惩方面的决策而少有人能够给予强力约束。这也就意味着,基于企业主的身份,企业主作为一个人,他的人格各个方面都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坊间流传这样的观点,即“老板文化即是企业文化”,虽然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曲解,但是却形象地反映了企业主人格对企业的巨大影响。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企业主的人格都成为了经营管理的首要问题。
管理咨询界有一个基本观点: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老板,除了认知方法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老板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追求、格局、胸怀、自我程度、思维特点等影响了正确的决策和行为,个体的非理性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现实中,企业主学习、明白了某种理念、方法,或者初步培育出了某种价值观、方法论,但在实践中依然是我行我素,依然是由着自己的私利、私心、不成熟的经营管理思维行事。
这不是企业主的过错。毕竟没有人是天生的经营管理天才,大量的中小企业主或为了职业生存,或为了更多的财富,或为了人生价值追求投入了这一领域,而且大多是跨界进入。他们没有“老沃森”,家庭环境发育不出适合商业行为的人格;中国也没有成熟、完善的商业教育,而且他们已经学的迷惘了。
但任由个体人格干扰企业发展就是企业主的过错。企业主可以完善治理结构、决策机制,可以分权;若是不愿让度权力及背后的事业,那么提高个体人格修养便是不得不做的事。
人格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调整自我,使自我培育出符合事业所需要对应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在于约束自我,减少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偏离。
调整、约束自我的方法,一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增强知识和理性思维;二是修行,发现、约束、纠偏人格,弱化自我的原初人格的作用力。学习力已经成为领导力的主要要素之一,笔者不再论述。难点在于修行。
笔者不得不再反观我国及其他东方文明国家的文化文明史,毕竟西方文明人格教育点不到国人的灵魂深处,而我国当代这方面的教育依然是空白。修行的方法很多,中国儒家、道家、佛教都有相应的论述,儒家主张“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提倡“三省吾身”;道家主张“无为”,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佛教主张“明心见性”,提倡“戒、定、慧”。修行有风险,其根本要旨在于能够检视、反思自我、塑造自我,进而在行为上做出调整、助力实践。
根本方法论、价值观、人格修行是企业主个体层面的素质,但却是这一特殊群体人员在经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塑造的。如此,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追寻自己的事业便有了更为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