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日本制造,都是冠以精工细作、严谨、完美的标签,更有工匠精神的赞誉名扬天下。从“排队买电饭煲、马桶盖”、“有路必有丰田车”可见消费者对日货的趋之若鹜。姑且不论日本制造是否真的物超所值、品质卓绝,但近期持续上头条的“神户制钢丑闻”可是足足打了日本制造业一周的脸啊!《日经新闻》(Nikkei)周二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篡改丑闻已经足以破坏国际上对日本制造业的信任。”显然,众多媒体认为连续发生的知名大企业丑闻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了较深的负面影响。这不只是神户制钢的危机,这起丑闻同样也破坏了整个日本工业的形象。
神户制钢造假事件暴露了哪些深层问题?为何日本大型制造企业接二连三的爆发各种危机?由此及彼,当前中国自主品牌正在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有机遇更有挑战,从日本企业的信誉危机当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这值得深思。
战略领导力失位引发的连环局
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把视线从眼前的焦点转移到远处,而战略领导力则强调从短期目标上回撤,从短期焦点转向长期焦点,这是决策的关键。
据央视新闻报道,神户制钢所副社长梅原尚人承认,篡改数据一事并非个案。调查还发现,部分产品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数据,篡改数据也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雇员参与其中。自造假丑闻披露之后,神户制钢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上周曾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向媒体表示,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违规问题出现。
这是战略领导力失位引发的连环危机。10年前神户制钢的决策层就默许篡改数据,并且参与其中,时至今日,依然推行多年缺乏远视的战略方针,危机如同“火山”爆发也就并非偶然了,在这样的一个局面下,“日本制造”质量信誉将大打折扣,神话已然破灭。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周春生教授说:“衰败往往是内部发生了问题,比如该转型的时候他没有成功转型,不该扩张的时候他盲目扩张。”
不要被短期利润目标所迷惑
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认为勇往向前终会实现目标。做企业也是这样,放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企业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只强调利润目标,将会误导管理者,甚至危害到企业的生命。因为管理者会为了眼前的利润而忽视企业的未来,他们也会拼命地去扩张那些目前销售最好的产品生产线,而忽略那些未来市场的重要商机。
企业不能一味强调利润,没错,每家企业都会有经营上的压力,尤其是那些500强的大型集团公司,经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管理者的去留,而公司年报往往也首先注重盈利能力分析,利润的确是一种重要的目标,但绝对不是第一目标。有人会说,企业如果不是为了赚钱,那当老板图的是什么呢?如果有了战略上的布局,可能你就不会问出这个问题了。
企业为了战略需要、长远发展,甚至于百年的基业长青,都不应该把利润作为第一目标。过度强调利润,就会使得管理者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为了今天的利润,把视野变得很窄,牺牲掉明天的生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不择手段的企业很难建立信誉、一个只重视眼前利益的企业领路人也不会得到众人、社会的尊重取得崇高的个人成就。一味地强调业绩、获取短期利润是管理中最为愚蠢的办法。很多企业为了利益不惜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甚至铤而走险,肆意践踏法律、道德。不强调盈利性,本质上体现的是管理者的一种品格和道德修养,一种眼界和视野。
据报道,传统业务的利润下滑迫使神户制钢不得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铝制品被视作实现增长的新领域。随着汽车行业对于车身轻量化和高燃油效率的追求,铝制品部件不断被车企采用。事实证明,神户制钢业务重点的转移很快见效。在刚过去的2017财年一季度,神户制钢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6%至4350亿日元;营业利润环比和同比分别激增118.0%和138.6%至303亿日元;净利润由2016财年一季度的亏损20亿日元转为盈利250亿日元,环比增长86.6%。
或许正是激进的盈利计划为神户制钢的造假埋下了伏笔。根据神户制钢的计划,到2020财年将铜、铝的税前利润提升至200亿日元,到2025财年,将铝业务的税前利润将进一步提高至300亿日元。
缺失的企业文化行为准则
人民日报援引《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过去以“高品质”为卖点的日本制造业正在发生动摇。神户制钢所集团下属的4家企业长期使用同样手法造假,说明众多员工认同了企业的不当行为。企业间的交易本来应秉持“不欺”原则,而神户制钢所在所谓“力求达到行业标准”的时候,淡忘了客户间的契约意识,甚至是以欺骗的手段来维持客户。
近年来,日本知名大企业丑闻并不少见。比如东芝财务造假、三菱汽车和铃木篡改汽车燃油及经济性测试数据等,令人对日本大企业的公司治理提出批评。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吴保宁认为,一方面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降低成本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内部强调创利创收、忽视社会责任,如何平衡两者关系需要利益调整。此外,国家监管、企业内部间和用户方的监督如何相互作用,也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克服“短视”的战略决策
神户制钢战略“短视“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自身的品牌伤害,更是对整个供应链、对行业,对社会的伤害,而这一事件的影响可能波及到几百家公司。包括丰田、通用和福特等汽车制造商以及波音公司、三菱重工等飞机制造商在内的大型跨国制造企业都在展开调查。这些公司正在试图确认他们的产品中是否使用了不合规格的材料,如果有,那么这些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因为跨国企业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很多不同的供应商和制造商。
此次神户制钢事件提醒企业家们应注重社会责任感。在一次中国制造企业的论坛上董明珠反复向企业家们解读“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她指出,中国企业已经从过去的盈利时代,进入到社会责任时代。董明珠说:“当企业家拥有社会责任和担当胸怀,你的企业没有理由做不大。”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企业家应谨记“三个转变”:制造向创造转变,产品向质量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带着质量第一的理念,董明珠带领格力走向了全球,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对中国制造企业有哪些启发
1、解放思想,激发管理创新
从日本制造联想到德国制造,事实上,德国制造的神话也早已被戳破。无论是“神户制钢造假门”还是“大众排放门”,丑闻被深层揭露后,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诸多弊病。这些事件都在提醒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在管理实践中解放思想激发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战略领导力,诸如理念、技术、组织上的创新都会带来裨益的效果。
2、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在产品质量上的品牌信誉
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之父的环球资源创始人韩礼士曾说“若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没有一家企业能存活。”那么如何做才算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客户为中心,严控产品质量是关键。
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言人海尔的质量之路。无论是张瑞敏多年前的“怒砸冰箱”还是如今的视质量为生命的产品理念。海尔一直在履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准则,在管理中创新了海尔独有的OEC管理模式。
与客户真诚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携手并进,在壮大客户的同时,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实现稳定的客户关系。柳传志指出:“联想把产品质量、公司信誉和售后服务视为企业生存的三大基础。”
时下热剧《那时花开月正圆》讲述了清代秦商以诚信为本的故事,道出了秦商典范“三硬商人”——人硬、货硬、脾气硬。俗语说的好,“货真价实好为商,假冒伪劣难久长”,企业唯有树立了硬招牌,时刻注重自身的信誉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若弃信誉为草芥,则难有基业长青。神户制钢丑闻暴露出的绝不仅是单个日本企业的商业道德问题,而是日本制造业面临的管理危机。
“日本制造“精益管理理念的正确运用
此次爆出的铝、铜制品长达十年的造假,是基于成本压力还是企业漠视规则?不得而知。梅原尚人将其归结于按期交货的压力,并同时否认经营层曾因财务赤字向生产一线施压。但在长期造假的事实面前,“按期交货压力”是搪塞之词。 神户制钢的生产管理肯定出了问题,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被誉为“日本制造”特色的精益管理理念。
精益生产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先进的业务管理模式。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其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 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这是精益生产追求的目标,努力的方向。但是,同时必须看到,企业自生的现状和潜在的风险。比如,在人力方面过于苛刻的精简,导致员工的士气降低,忠诚度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增加;在材料方面,必要的安全库存和战略储备库存的减少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材料成本损失;在设备方面,一些关键性的设备如果出现关键备件供应不及时,可能导致企业更大的停机损失;在质量控制方面,过激的砍掉一些检验和人为控制,或者成本压缩,将导致企业的质量风险升高,这不仅表现在曾经的丰田的“刹车门”事件,此次的“神户制钢篡改丑闻”亦是值得业界思考。
在实践中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工具等都已被证明非常好用;关键是如何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现状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甚至自然灾害(比如日本地震导致汽车零部件断货)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最佳的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