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很少有人因为被干脆地拒绝而把对方拉入黑名单,只会反思自己,重新评估双方的关系,寻找舒服的点位继续交往。所以不要因为拒绝他人而内疚,记住:你有说不的权利。
我们天生不擅长拒绝别人
先要澄清一个事实。没有必要为自己难以拒绝别人感到难过。
因为拒绝这种行为,其实有点违背人类本能。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那些善于与别人合作、受到部落人喜欢的人才能生存下来。为了最大限度存活,大脑会设置一些机制,减少人们"拒绝"行为出现。比如,很多人在拒绝别人之后,会感到内疚。
可遗憾的是,我们早已离开了部落。社会结构由大家族分解成了小家庭,社会生活也由农业协作变成了现代分工。此时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在自己与别人之间设置清晰的界限。
人类要克服任何违反本能的行为都是困难的。相比于"同意"、"迎合",拒绝需要消耗一个人更多的能量,运用到更多技巧。会拒绝的人,绝对可以称得上高情商的人。
完美拒绝分为 4 步
到现在为止,我见过最完美的拒绝,就是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拒绝刘姥姥那一段,堪称"拒绝"中的完美典范。
如果将王熙凤的"拒绝"拆解开来,可以分为4步。有了这4步,既能拒绝别人,又不得罪人。
第一步:不管是什么人,都先给与尊重
这是"拒绝"最重要的一点。往往让人不舒服的并不是拒绝行为本身,而是拒绝时的态度和所用的语言。
刘姥姥家里穷,已经快揭不开锅了。她突然想起自己似乎有个所谓的亲戚在贾府,就想去要点钱过冬。面对前来求助的刘姥姥,王熙凤可以不理睬,可以怠慢,甚至可以羞辱。但是,面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刘姥姥,王熙凤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怎么还不请进来?"
她用了"请"字。
刘姥姥拜过之后,凤姐说了第二句:"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面对无权无势又毫无关系的刘姥姥,王熙凤这两句话虽然圆滑世故,却仍然给足了对方面子。
第二步:衡量双方的关系
每一个人心中,对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都有着比较精确的距离感。当你对自己和另一个人关系位置感越清晰,就越能拿捏拒绝的尺度。
王熙凤也是这么做的。她一开始并没有贸然听刘姥姥有什么要求,而是私下找人向王夫人询问刘姥姥和自家的关系。
有了这个关系尺度,王熙凤的处理就有了依据。
第三步:清晰地拒绝,并说明自己拒绝的原因
拒绝别人的时候,最忌讳模棱两可。
如果拒绝表达不清,对方很容易误会你会满足他的期待。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希望的事情。
拒绝别人的时候,给对方一个你拒绝他的理由。
每个人内心都想知道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恋爱中的女孩子会问:你爱上我的原因是什么?求职失败的人也会问:没被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被拒绝的人也希望知道:你不能满足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人类的心理,永远追求一个完整的闭环。当他们知道结果,而没有"原因"去补充,这个环就无法封闭起来。在这个人心里,这个事情总没有完结。
有因有果,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王熙凤回刘姥姥的话,简单明了,也将自己困难说得清清楚楚,客气妥帖。
她说:“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
这句话暗示,我们的关系并不亲近,我可以不帮你。
然后她又说:“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
这句话是说:我不帮你,是因为我们也有困难。
其实说到这里,刘姥姥已经"没想头了"。
第四步:若你想维持这段关系,适当补偿
在王熙凤拒绝了刘姥姥的同时,她也提出了补偿办法——将给丫头做衣裳的20两银子给刘姥姥。
先清晰的拒绝可以降低对方的期待。此时你再提出一个你能承受、对方也能接受的补偿方案,就会让他大喜过望。
所以,当刘姥姥"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的眉开眼笑。"其实看过《红楼梦》的朋友就会知道,20两银子对王熙凤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她帮人打一次官司都能得3000两银子。
三类拒绝
拒绝帮忙
这一类就是王熙凤拒绝刘姥姥那种类型。
拒绝邀请
比如别人邀请你参加一次活动,一起吃个饭等等。前三步与拒绝帮助相同,最后一步可以换成,提出一个补偿方案。比如,我这次不能参加活动,也许下次可以;我不愿意参加这个社团,但是我们能一起逛街。
拒绝别人踏进你的界限
除了要像"拒绝帮忙"一样做到4步,当事人还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理边界"在哪里,他才能清晰告知别人哪些领域他不希望被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