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意外,衣悦在2022年夏天硕士毕业后,将继续留在上海。因为她在历经一轮笔试和四轮面试后,拿到了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offer。
然而,获得工作的兴奋感并没有持续太久。两个月后,衣悦突然接到公司人事部门的电话,希望她提供银行账号,接收公司赔付的半个月薪资违约款。
衣悦被公司“抛弃”了。
几乎在同一时期,全国多地、多家公司做出了相同的决定,与刚入职或准备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解约。
面对今夏突然发生在应届生群体的解约潮,大部分学生们措手不及,情绪激烈——因为金三银四的校招黄金期已过。对于他们来说,被毁约失去的不仅是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时间窗口。
谁能为他们错过的校招黄金期负责?
“市场环境普遍不景气,社招人士都被大量解聘,何况是职场新手的应届毕业生。”一位猎头告诉连线Insight,解约意味着,很多公司不愿再投入更大成本培养应届生。
公司毁约,给这届应届生带来了什么?
“我今年27岁了,临近毕业突然没有了期许已旧的工作,也没有了爱情,我之前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自从被公司解约三方合同后,徐璐闷在屋里一星期了,她没有动力准备新工作的面试。
衣悦“职业规划完全被打乱了”,被毁约后,她突然发现自己不再迷恋互联网大厂,反而更适合体制内。
作为男生的吴奇想法没变,争取找到另一家企业入职,得到一份体面的薪资。“还是要继续搞钱呀,以后结婚肯定要买房,经济压力大。”
这些刚毕业就被解约的应届生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连线Insight和多位经历公司毁约的应届生接触后发现,他(她)们对未来几年的职业期望不再是之前对高薪的渴望,而是变成了“第一份工作能干的时间长一些,希望不要再经历裁员这种事了。”
“稳定”成为这代年轻求职者口中最频繁的话题之一。很多人都不得不与自己的理想告别,对残酷的就业形势让步。
被理想汽车毁约后,我的年薪起点从35万变为10万
吴奇 | 山西某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我是被理想汽车解约的2022届应届生,本计划在理想工作3、4年后能有百万存款。但现在一切职业规划都被打乱了。
因为我本硕均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上学期间,我一直是校学生会主席,社交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极大的锻炼。这让我在整个校招过程中,比其他竞争对手多了明显优势。
另外,我比其他同校师门有优势的一点是,我和一位在阿里工作的师哥关系非常好,他在我研一时,就替我规划好了备战校招计划。所以我研一下半年便开始刷题,并且多刷实习经验。
因此,为了秋招,我的备战时间大概持续了10个月。也就是从研一那年的十月开始,我就开始刷技术题,第二年暑假的7、8月,又快速复习了一遍题库。刷题多,能找个40万年薪的工作,不刷题只能找年薪20万的工作,这就是差距。
即便准备充分,真正到了秋招节点时,我也投了好多家公司的简历后,才收到了几份offer,不过公司都还不错,理想就是其中一家。
其实说实话,理想给我开的薪资并非最高,年薪35万,算是正常薪资偏上的价格段;不过公司实力也并非最好,我当时还收到一家央企的offer。
但过去几年间,“蔚小理”三家新能源车企风光无两,让毕业生、跳槽员工趋之若鹜。
当时HR跟我聊的时候说,不仅理想薪资待遇高,还免费包中、晚两餐,早餐价格也很便宜,并且基本不加班,整体待遇确实是挺诱人的。
我也比较看好自动驾驶行业,所以去年12月,我从8个offer中,选了理想。
与理想、学校签订了三方合约后,我开始专心准备毕业答辩,春招也没有参加。
没想到六个月后,有一天早晨,我刚睁眼,就收到理想的解约邮件,一下把我吓懵了。
我立刻去公司的几个官方大群,看有没有和我相似情况的人,结果发现被理想解约的学生大有人在。大部分人都言辞激烈,甚至有学生直接在群里开骂。也有少部分人觉得庆幸,他们后期拿到了更好的offer,官方解约既能让他们接新单位offer,还能赚2万多的赔偿。
同时,我又去联系部门领导和HR,部门领导说他了解一下。结果隔了两天以后,他给我发了个消息“我也被解约了”,并且是整个部门全体裁掉。HR直到现在也没给我回复。
现在回顾一下,理想裁应届生早有苗头。若按offer内容,我应该4月来理想总部实习,但HR一直拖着,不让入职。理由是因北京疫情,为了安全考虑,暂缓员工入职。我当时也没多想太多,现在想想,可能当时就在为裁员做准备。
被解约后,心里不难受是假的,对我和导师来说,落差都太大了。当时拿到理想offer后,我导师在整个学院炫耀了一番,现在他也很尴尬。
不过,我也是运气差。我一个高中朋友,今年也拿到了理想offer,同样去北京工作,他却没有被裁。
若按理想开的薪资,即便不涨薪,我5年至少也能赚160万,刨除各类花销,5年后自己最少能有100万的存款。现在解约了,百万存款的目标也灰飞烟灭了。
哪怕理想解约时间提前到4月,大家也不至于这么生气。5月已经接近尾声,今年的应届生再去找新的工作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毕业在即,企业校招通道关闭,被毁约的应届生只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招聘中再去重新找工作。
这段时间,我发动了身边所有关系帮我递简历,并且也在BOSS直聘、脉脉、智联招聘等招聘软件寻找新机会。
目前我收到了几个新offer,但年薪也就10万-20万之间,远不如校招时期给出的薪资待遇优厚。未来同样工作五年,真的是比那位高中朋友少赚很多钱。
即便有好几个offer,我也在继续参加面试,每天大概有2、3场,给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不过说实话,现在面试我都不提前准备了,都是一些中小公司,面试难度比字节跳动、华为等巨头企业简单多了,借助之前的刷题基础和面试经验,我基本都能答上来。
即便毕业前找不到理想工作,我也不会申请延毕,谁知道明年形势会比今年好多少呢?先就业,再择业吧!
被毁约后我重新找到了工作,但我已经想进体制内了
衣悦 | 某上海211院校研究生,国际汉语专业
没想到,我还没进入社会,便在毕业前夕收到来自社会的一记重锤。
5月,有一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接到HR电话和微信好友申请,大概意思是因为公司战略调整原因,我所在的部门被优化了,也包括部分今年尚未入职的校招生。
当时,我收到这个消息,既无可奈何,也很无助。因为我为了这份期许已久的工作,拒了好几份薪资待遇都不错的offer。
之前受家人影响,在我的概念里,互联网大厂是给年轻人提供时代红利、优质机遇的“月光宝盒”。
我有一位在上海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远房姐姐,工作几年便年薪40万。家里长辈每每提到她,言语都流露着自豪和羡慕。所以,我上了大学后,就一直想去大城市生活。
一切选择变得顺理成章。三年前,我终于带着理想和学业目标,从四线城市来到上海。那时觉得自己距离留在超一线城市,只差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就是互联网大厂的offer。
因此,从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始,我除了努力学习专业课,每年暑假都在互联网公司实习,从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提升,希望未来能符合互联网公司的招聘要求。
去年研三的我,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秋招,这让我既兴奋又紧张。考虑自身文科专业问题,在诸多岗位中,我只投递了非技术岗,定的期待月薪是12K。
秋招非常顺利,我收到了好几个offer,但都未达到我的理想标准,综合考虑后,最终都拒了。我准备春招继续战斗。
但我万万没预料到今年的春招岗位,会比秋招少这么多,竞争变得这么激烈。幸好,春招开始前,我一直在整理、更新自己的面试经验文档。
或许是自己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我遇到了一份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岗位,最后一轮面试官对我的表现接连点头时,我就知道这份工作稳了。虽然薪资待遇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工作内容自己非常喜欢,就爽快接下了offer。
接下offer之后,恰好赶上上海疫情反弹。因此,从3月到5月,我和朋友一直呆在出租屋里,做做饭、看看书打发无聊的时间。
可我还没等来小区解封的消息,却先接到了解约的通知。
我害怕毕业即失业,毕竟现在五月份了,大平台的企业春招已经接近尾声,事业编制、公务员、教师等差不多也报名结束了。
大概一星期,我的情绪一直调整不过来,那种希望破灭的落差感,别人无法理解。
后来,那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多年的远方姐姐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找过来,和我说了这几年自己的并不开心的工作感受,并告诉我,她已经辞职准备回老家了。我突然反思“自己真的是喜欢大厂?还是为了能和姐姐攀比才对互联网公司一直有执念?”
冷静下来想想,这两年互联网行情并不稳定,一直在裁员。虽然互联网领域会继续发展下去,但今年大规模裁应届生这件事,让我后知后觉这一行业的公司管理模式和制度,并不符合自己的择业标准。
经过半个月的调整,最后,我还是振作起来好好找工作了。毕竟我已经25岁,不想延毕,再多浪费一年时间给家里增添负担了,能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就先就业,在实践过程中再择业也不迟。
但我绝对不会在互联网公司“卷”了。
我根据自己之前的实习情况,确定好了HR这一就业方向,开始从各个渠道投递简历,比如Boss直聘、智联、脉脉、猎聘等等。也会同时关注江浙沪等地知名学校的就业办公众号,例如浙江大学就业办等等,这些学校的资源很丰富,不定期会推出一些待招聘的企业。
有时候投递出去的信息,一直得不到HR的回复,我就会去脉脉,找一些公司的前辈帮忙内推。
最近几周,我收到了几十次面试通知,群面基本都过关了。以往的群面我都很难通过,可能是随着面试次数多了,有经验了,这段时间的通过率反而变高了。
我发现,其实被毁offer的学生还是少数,一些优秀的同学早已经拿了很多offer。现在跟我们竞争的同学,能力差别也不是很大,所以面试的时候绝对不能紧张。
当然也会有一些学历背景很厉害的同学。例如我昨天参加的面试,有一个伦敦大学的候选人,有5份优质实习,自我介绍就震住了不少人。但是一对一问答环节明显紧张了。最后放松状态下的我,拿到第二轮面试的通过通知。
虽然我目前的求职状态已经重回轨道,有些公司已经准备发offer,但待遇、公司规模和薪酬,都无法和之前参加的春招、秋招企业相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