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联系了一家非公企业,准备在年前建立联系,做个调研。却不想碰了个“软钉子”,遭到老板再三婉拒,或曰一切都好无甚需要,又道工作繁忙员工分散,令人好不尴尬。几番打听才知,以前机关单位赴企业调研不少,接待安排费时费力,但多是走马观花,访多研少。几次下来,企业未见获益,反倒影响了日常工作。难怪对方一听机关干部要来,便是这副敬谢不敏的姿态。
确实,大调研中机关党员干部几乎全体出动,但其中不乏长期待在办公室的“官老爷”,刚从学校毕业的“三门干部”或对经济社会建设一知半解的“党务专员”。与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企业说话说不进去。久而久之,当为记录而记录,为走访而走访的所谓“调研”多了,调研对象的门也就不那么好敲开了。
走基层并不是走形式,做调研也不是完任务。机关干部碰到的“软钉子”背后,反映的是必须正视和改变的“硬问题”。大调研考验的,不仅是干部的作风,还有干部的沟通能力,处事智慧。要让调研对象的心门真正敞开,笔者以为,关键要常揣“诚意”这块“敲门砖”。
常揣“诚意”,不打无准备之仗。调查研究,带着笔比不上带着心。跑基层之前,首先要把功课做足。如果去驻村,至少要知道社区的年代,范围,大概的居民人数;如果走企业,至少要搞清对方的主营业务,经营规模和税收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虽然当前倡导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但“四不两直”并不意味着来一场心血来潮,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有做足了准备工作,通过前期的有效积累来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调研主题,才能真正得到调研对象的认可,更深地走入调研对象的心里,为取得实效打好基础。
常揣“诚意”,不行无实效之访。调查研究,简单坐一坐比不上深入跑一跑。调查研究虽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途径,但怎么开展,如何进行,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是沉入一线、扑下身子?是沿着剧本走、隔着玻璃看?还是定心坐下谈、深入蹲点摸?结果大不一样。开展大调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拿出深察细究的劲头,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全面情况。跑社区不只到居委会,还要入门入户;跑企业不只进集团办公室,还要往工厂车间里走。当有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所问、亲身所感,听到真话、解决真难、取到真经也就有了保障。
常揣“诚意”,不作无回音之诺。调查研究,一万句“我来了”比不上一句“解决了”。走基层作调研,最怕就是“一走了之”,没有回音。领导干部的新面孔见了又见,基层单位的老问题提了又提,若结果总是“带回去再研究、再讨论”,几次三番不仅会伤了调研对象的心,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调研走访,不仅要把问题带回来,更要把对策送回去。通过建立“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的机制,真心实意帮助企业和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确保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解决问题”这把“金钥匙”打开调研对象的心门。(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