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Google)、苹果(Apple)和微软(Microsoft)这三大巨头,不管谁能收购一度如日中天、如今却落花流水的黑莓手机(Blackberry),谁就能借此如虎添翼。
虽然黑莓的销量早已跌入低谷,市场也一蹶不振,但我们不能忘了它还有一个强大的安全数据网络、许多忠诚的企业客户、以及大量有价值的专利,因此它对于一个战略收购者而言是一笔极划算的交易。不仅如此,由于收购者或许可以通过尚未被美国政府课税的海外收益来收购黑莓,因此这笔交易还会给收购者带来一些相当划算的税务优势。
黑莓在移动市场上的失利已经给股东造成了重大的损失。2008年的时候,作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先驱,黑莓的市值曾高达840亿美元,控制了智能手机市场五成以上的份额。而五年后,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缩水到了上周的48亿美元,市场份额也暴跌到可怜的3%。
过去这五年里,黑莓走了很多弯路。简而言之,黑莓错在没有及时开发出让消费者轻松快捷上网的定制应用。而且黑莓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推出一块真正好用的、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触摸屏和一个还算合格的操作系统。
黑莓在今年年初推出了全新的“黑莓10”系列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这是公司新管理层上台后,为了重返消费者市场而迈出的勇敢的一步。黑莓10手机即便与市面上的其它高端手机相比也不遑多让,而且系统也很流畅,相对来说比较好用。
但是无论如何,公司仅凭黑莓10已经无力扭转大局。它的影响力太小,来得也太晚了。消费者已经被锁定在了苹果、谷歌或是微软的移动平台上。要想从其它平台回到黑莓的平台上会导致昂贵的换机成本,很多消费者都过不了这一关。
本周一,黑莓正式宣布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寻求其它战略性的替代方案,以“提高公司的价值和规模,加速黑莓10的部署”。黑莓表示,它会考虑任何替代方案,包括“可能建立合资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结盟,甚至将公司出售,或其它可能的交易。”
目前,走私有化道路不会给黑莓带来任何好处。如果在几年前或是在杠杆收购正流行的时候走私有化,可能还会好一些,但是绝不是今天。当然,等公司私有化之后再进行切割或出售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黑莓的资金是逐渐减值的,先私有化再谈判需要花的时间太长了,等到那时,黑莓10又成了“老人机”,公司届时可能已经烧干了它的31亿美元现金,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把黑莓卖给战略竞争对手的时间就是现在,而不是以后。
现在苹果、谷歌、微软这三大运营商都在为了争夺智能手机市场的最后一点份额而鏖战,无论黑莓花落谁家,都会增强竞争优势。比如iPhone的iMessage功能可以让用户免费发送短信给其它iPhone用户,事实证明,它简单有效地把很多客户锁定在了iOS平台上。
无论是谷歌的Android还是微软的WP平台暂时都没有能和它抗衡的对手,只是有传言说这两大平台都在研发类似的产品。而黑莓的BBM系统的功能与iMessage相差无几,而且在某些地区还极为流行,其中既包括英国这样的国家,也包括海地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
如果谷歌和微软把BBM融合到他们的平台上,那么他们就有实力在免费短信市场上与苹果分庭抗礼,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全球各地的大量忠诚客户,而且他们还可能会把这个平台介绍给其他用户。光是这一项,就可能给谷歌或微软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未来收益。
除了BBM之外,黑莓还可以给三大平台提供一些他们都缺乏同时又非常需要的东西——一个真正的安全数据网络。
这可能也是黑莓最强的优势了。对于那些想保障通讯安全的企业来说,通过黑莓数据网络收发邮件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目前黑莓的客户包括所有的大型华尔街银行,甚至还包括美国国防部(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这些客户的服务器与它们的IT基础架构直接连接到封闭的黑莓网络,使员工们可以安全地收发电子邮件和收据。这项技术背后有数千项专利的保护,其中光是某些专利的估值就高达10亿美元。
除了技术之外,收购黑莓还可以给战略收购者带来某些重大的税务优势。谷歌、苹果和微软都在海外存有大量现金,差不多都在银行里存得发霉了。这些现金都是通过数不清的海外子公司销售产品和服务赚来的,金额高得惊人——根据美国公共利益研究集团(PIRG)的数据,其中谷歌有330亿美元海外资金,微软有610亿美元,苹果有830亿美元。正常来说,一家公司会把这些现金重新分配给投资者,而不是坐在钱堆上面什么也不干。但由于这些现金是在海外赚来的,因此它们尚未被美国政府课税。
这些公司唯一能利用这些现金的方法就是把它投资到海外的事业上。但是由于这三家公司的资本项目很少,这些现金只能越码越高。不过他们并不需要拿这些钱盖房圈地,而是可以利用这些钱收购点什么。黑莓是一家加拿大公司,因此可以通过海外资金来收购。
这样做并非没有先例。比如强生集团(Johnson and Johnson)去年夏天就在高盛(Goldman)和摩根大通(JPMorgan)等投行的协助下设计了一套方案,使它利用部分海外资金收购了瑞士医疗设备制造商Synthes,收购价将近200亿美元。
2011年,微软斥资85亿海外现金收购了卢森堡的Skype公司。显然微软并不怕花大价钱收购其它公司,而且也愿意利用没被课税的海外资金来搞收购。这几年来,微软一直努力在智能手机市场实现突破,收购黑莓可以为它在企业市场赢得优势。美国差不多所有的大型企都在用微软的Microsoft Exchange服务器发电子邮件,因此如果微软收购了黑莓,将有助于继续巩固它在美国企业IT基础架构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苹果从来没有搞过几十亿美元的大收购,但现在可能也该到了打破这个惯例的时候了。近来苹果的大量市场份额被谷歌的Android所蚕食,后者则凭借以三星(Samsung)Galaxy系列为代表的“机海战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苹果的iTunes商店的收入也受到了Spotify等流媒体音乐服务以及Hulu和NetFlix等流媒体影视服务的打击。如果苹果收购了黑莓的安全数据网络,可以使iPhone与其它智能手机高下立判,让iPhone立刻成为美国企业界的不二之选。
谷歌以前就搞过很多大手笔,比如它先后收购了YouTube、DoubleClick和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所以它显然不怕花大价钱买它想要的东西。黑莓10操作系统的一些优点正可弥补Android的一些不足。同时BBM功能的加盟也使它可以与苹果的iMessage一争长短。Android的应用已经能在黑莓10手机上流畅使用了,因此融合两大平台现有的软硬件应该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多年的骄傲自满和管理失误使今天的黑莓已经变成了昔日那个黑莓的一个影子。
如今的黑莓缺乏能让它强势回归的渠道平台。但是它的仓库里仍然藏着一些宝贝。谷歌、苹果、微软三大移动平台都可以利用海外资金收购这些宝贝,让自己在移动平台大战中如虎添翼。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价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