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转型 > 视野 >
    大型工厂5G渗透率目标35%,但“智慧化”还有多远?
      时间:2021-07-27 09:35 作 者:

  推动5G应用规模落地的“催化剂”不断增强。

  在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启动《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25日在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现场会上表示,将全力推动5G行业应用创新,树立一批高水平应用标杆,形成一批成熟的应用解决方案,建设一批行业特色应用集群。

  在上述会议上,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流、港口、采矿、电力等9个行业的深度应用,被视为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突破口,工信部希望三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在“扬帆”计划公布的数据中,中国拟在2023年实现大型工业企业5G渗透率35%,每重点行业5G示范应用标杆数达到100个,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达到200%。

  但从发展的速度来看,由于5G应用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实现目标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以工业领域为例,除了5G网络的铺设外,应用的培育还需要多维度的发展。

  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在近日举行的“数字创新 跨界融通”论坛中表示,数字化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投资和引入,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获得。“我们还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和自身在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这是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刘宗长说。

  以富士康的制造技术演进为例,可以一窥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制造”工厂的发展轨迹。

  首先是九十年代的第一阶段,传统制造所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怎样达到最高效的生产力,在这期间工厂主要使用的是精益制造和IE工业工程的技术和工具。

  而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功能手机时代后,由于手机向更小巧、更精密的方向发展,制造的效率和精密性主要依靠的是模具,所以这个阶段工厂解决的是制造精密性问题,精密模具的开发速度从6到8个月缩短到到1到2个月之内。

  在第三个阶段,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4G通讯也开启了智能移动互联时代。手机的外观设计和制造水平上升到工艺品级别的要求,更快的上市速度、更精良的制造工艺、更强算力集成需求,都对制造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个时期工厂解决的是可制造性问题,也就是在每一次新产品研发与诞生过程中,都伴随工艺设备、产线开发与集成、品质管控等方面新的方案,帮助实现在最短时间提高产量攀升和良率稳定的目标。

  当下,正处于第四个转型关键期,也就是工业互联时代下的制造系统,是要实现可预测性的进化。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对生产系统精确的建模、监测、分析、决策和控制,实现制造系统的高度柔性、敏捷性和强韧性,通过数据的分析提供洞察,去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实现无忧制造。

  换言之,5G仅仅是在技术上提供了“智慧化”的可能性,但对于工厂而言,除了“联网”外,还需要设计5G系统下的新工业体系,包括每一项数字化应用能够带来的业务能力提升和财务影响,以及快速和低成本的将技术全面铺开的能力,而不是只在一个车间或一个工厂实现的“样子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企业应该逐步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广度,比如说供应链,节能方向等,而在局部的应用点上,也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高应用的水平,深度挖掘,把人工智能技术等都用上。

  “此外,制造业不是单独去找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复建设是有问题的,应该建立一个好的生态,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一个真正开放的健康的,并且基于行业标准的工业互联网协作生态系统。”李培根说。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也表示,5G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与行业的融合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遵循从试点示范到规模推广,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规律,其中必然经历各种坎坷,要充分认识5G应用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