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研发 > 实务 >
    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企业病与所有制无关
      时间:2013-03-26 09:30

  专访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

  “企业病与所有制无关,跟管理者有关”

  “人们批评央企的那些问题,过去存在,现在也有。但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百年老店的管理也不一定更好。企业病与所有制没有本质关系,资本归谁不能决定公司的好坏,谁来经营,怎样经营才是关键。”

  2012年12月27日,停牌半年之久的粘胶企业*ST海龙(000677.SZ)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股份划转及债权清偿等各项工作,重整计划已执行完毕,并于次日复牌交易。随后,股票连续多日涨停。

  而接过*ST海龙这块烫手山芋的,是纺织业内唯一的央企——中国恒天集团(下称“恒天”)。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恒天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杰,解释此番并购原因,并回应了外界对于恒天及央企的部分质疑。  并购不是为“保住央企规模”

  目前,*ST海龙的所有股权已过户到恒天名下,*ST海龙首期银行周转金已从恒天拨付到位,*ST海龙的董事长也改由恒天新材料事业部高级副总经理丁明国担任。

  深陷泥淖之前,*ST海龙的粘胶产品在纺织业赫赫有名。“*ST海龙的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都不错,但这几年的快速扩张导致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出了问题,以致走到了破产重组的境地。”张杰表示,*ST海龙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也值得推敲,重组之后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调整。

  很多人此前不知道央企中有恒天这一号。1998年,原国家纺织工业部所属的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化纤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中恒科学技术发展中心6家子公司组建成中国恒天集团。至今集团旗下已有10家二级子公司、88家三级以上全资及控股企业。

  重组*ST海龙只是恒天并购之路上的一个步骤。在这之前,恒天还先后并购过染整设备巨头香港立信工业、纺机强企瑞士欧瑞康的非织造布机械项目、荷兰重卡企业GINAF……

  有人认为,国资委近几年一直在调整央企的数量,恒天和其他一些央企的并购行为是为了确保企业规模,从而保住央企地位。

  对此,张杰否认道:“在公司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每个企业都会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竞争需要采用不同的方略。兼并重组是世界上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都会用到的一种方案,

  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也都在这样做。企业兼并与增加‘央企’筹码、保住央企地位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技术、品牌、资本,一个也不能少

  恒天现有三大业务六个板块:分别是机械制造业务(纺织机械、汽车)、纺织业务(纺织贸易、新型纤维材料)和投资业务(金融投资、地产)。其中纺织类相关业务是恒天的主营业务。

  恒天的棉纺梳棉机、碳纤维成套技术设备、印染技术设备在全球同行中都处领先地位;恒天的天丝技术项目在国内无人与之比肩。汽车产品中,恒天的非道路用车底盘技术也是全球最优。

  除了具有硬朗的技术支持,恒天也很看重品牌软实力。整个中国纺织行业最缺少的就是品牌打造力,在张杰眼中,恒天发端并立足的中国纺织业“附加值远远低于国际企业”,“打造品牌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追求”。

  恒天旗下的“经纬”棉纺设备,“立信”染整设备,“天鹅”、“*ST海龙”新材料纤维,“凯马”轻卡车、“百路佳”商用车都是在各自领域形象颇佳的知名品牌。恒天下属的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正以“中国品牌、意大利制造”的理念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男装定制品牌“社稷”。

  “一讲自主品牌,就认为所有环节都要靠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张杰说,“品牌的塑造应站在全球资源整合角度来考虑,‘社稷’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虽然设计、面料和制作都是国际的,但是品牌的原创思想却是本土的,是在国际化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定制化的制衣方式也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2011年3月,恒天还开始在北京通州的宋庄打造占地5300亩的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以品牌孵化基地的方式为很多意欲打造品牌的企业提供服务。

  在张杰看来,技术进步和资本运作是企业运行的两个轮子。“我们在引进人才、开发技术的同时,也利用资本手段增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虽然这两年中国股市走势疲软,但是除最新购进的*ST海龙之外,恒天下属5家上市公司基本都跑赢了大盘。在张杰看来,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对恒天颇具信心。  恒天做地产,不是不务正业

  在张杰的谋划中,恒天的每一步棋都与“主营业务”环环相扣。

  房地产是恒天六大业务板块之一,有人质疑恒天做地产是在不务正业。但是,“这不是跟风选择,而是恒天围绕主业定位的策略性业务。”张杰解释说,“恒天是重组形成的企业,所有资本都在下属企业,总部没有国有资本。地产业务作为恒天主业的补充,可以增加企业总部未来的盈利能力,提升管控能力,因此,恒天希望地产公司今后能够有所作为。”

  其实,在恒天400多亿元的资产总量中,地产只占了不到20亿。与那些以地产为主业的企业不同,恒天很少参与商业地产活动,在各种土地招拍挂活动中,也看不到它的身影。一直以来,恒天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地产项目。  当下,恒天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新闻也是源源不断。

  有人指责央企投资地方是在“与民争利”,且回报率有时还不及银行存款。  张杰回应:“央企在地方投资回报率不及银行存款利息,这种情况会有,但是我们要看这个考量期间的长短。判断企业的收入和收益,不能仅从短期收益看,更不能单纯和存款利率相比较。”

  恒天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通常有三个标准选择:第一,经营业务要符合恒天的发展战略,要跟主营业务相关;第二,考量当地企业的历史经营成果及团队能力;第三,合作项目要对双方都能有所提升,实现双赢。

  张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恒天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很多都是在2010年才展开的,由于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所以恒天的很多投资表现与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面对市场上那些“央企花国家的钱不当回事”的质疑,张杰表示,恒天投资的都是跟纺织机械、汽车、新型纤维等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虽然目前一些项目并未大幅赢利,但要从长远来考虑。

  “期望今年(投资)进去,马上就有表现,这不是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方式。”他再次强调。

  “我们不是高工资、高福利”

  恒天是一家公众不熟悉的科技型制造业企业,对于它的低调,张杰表示:“国外很多优秀的企业集团也很少在媒体亮相,我不欣赏企业家做公众人物、媒体人物。有一些企业为了品牌传播确实需要这样,但我们不需要。”

  说到央企,很多人先想到从员工到高管的高工资、高福利。张杰笑称,这都是来自网络的奇谈怪论:“我的年薪50万左右,一年所有职务消费加起来一百来万,跟政府官员比是高的,但我们不是政府官员。”

  被恒天并购的跨国公司立信工业,是世界上最好的印染设备企业,其CEO年薪超过500万元,是张杰的10倍。张杰说:“我认为这很正常,你不给管理者这样的薪酬,企业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就是市场。今天我们的很多企业高管工资远远没有达到市场的要求。当然,如果在垄断行业,谁经营都一个样,那是另外一回事。”  张杰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恒天的一线产业工人,人均工资每年还不到3万元,管理层的收入也并不高。

  “有些人老拿国企、央企说事,却没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底是在靠什么。以恒天为例,如果没有我们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绝大多数纺机都会被跨国公司独有,就不会有今天跨国公司将业务卖给中国民营企业的局面。人们批评的那些问题,过去存在,现在也有。但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百年老店的管理也不一定更好。企业病与所有制没有本质关系,资本归谁不能决定公司的好坏,谁来经营,怎样经营才是关键。”

  张杰认为,国企、央企是以国家力量聚集一批优秀人才,用一块资本投入,和市场竞争,一方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留给今后的百姓一块蛋糕,这个很明白的问题,却被复杂化了。

  对话张杰

  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们就会全力做好

  《中国经济周刊》:近几年纺织机械的盈利能力不强,在集团中其主业地位会不会改变?

  张杰:不会。纺织机械作为恒天的核心主业,不管其赢利状况如何变化,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不完全围绕盈利能力计算,只从社会总体成本、总体效应来考量,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做好。这也是央企跟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我们为中国纺织业提供了性价比最高的装备,有力地支撑了行业进步。

  对于未来,我们是看好的。恒天在纺机领域曾经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原来排名世界第一的欧瑞康纺织,如今已经要放弃一块业务,将棉纺和纺织专件业务部门卖给中国民营企业。这样,恒天的纺机业务规模就跃居世界第一了。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样看当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

  张杰: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除个别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大多不好。这是全球性的结构性问题,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中国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一定要走出金融绑架实体经济发展的模式。靠虚拟经济的增长来盈利,那只是利益的再分配。我们还是要靠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十八大报告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提到更高的地位,恒天在“转方式”上有何作为?

  张杰:恒天早就在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结构转型,不管是纺织机械的产品提升,还是新能源汽车、新型发动机等节能产品的开发,乃至从新型纤维材料到文化创意产业,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家提倡的方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到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尤其是要高度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恒天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山山|北京报道)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