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医疗 >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
      时间:2017-03-27 15:43 作 者:段宇飞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供给侧问题最为突出,供给侧改革尤为重要和迫切。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率;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健康梦和中国梦的实现。

  一、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医疗卫生供给侧矛盾突出,解决周期性、总量性、结构性问题,务必强化守职尽责的担当意识,树立克难奋进的必胜信念,坚定不移地把供给侧改革推向前进。

  一是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升全民健康获得感。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医疗卫生的基本使命是保障全民健康。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相对滞后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需求;而矛盾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是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因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正的底线。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在供给侧改革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织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红利,逐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尊严感。医疗卫生供给的本质是服务,根本是要以人为本,关键是对人才的拥有。医疗卫生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医疗机构是供给的主阵地,医务人员是供给的主体。医务人员成长周期慢,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普遍低,甚至还遭受暴力袭医事件,难以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工作积极性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关键是尊重行业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发展规律,提升医务人员的地位待遇,努力营造干事业有前景、有奔头的氛围,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以主人翁姿态拥护、支持和参与医改。

  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认同感。当前我国医疗资卫生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扭曲并存,一系列医疗突发事件表明,医疗乱象正在成为社会矛盾的爆发点,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医疗卫生供给是政府需要重点保障的基本公共产品,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发挥政府作为市场守夜人的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的结构和秩序。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行政治理能力的提升,打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攻坚战。

  二、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指针。必须运用新理念引领指导医改工作,进一步把准改革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一是坚持重基本、腾空间,增加有效供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医疗卫生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要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要素投放,腾出发展空间,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可负担性明显改善。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坚持财权和事权的对等统一,加大财政支持基本医疗卫生力度,将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人员费用及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经费纳入政府预算,重点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基本医保覆盖面和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格管制按项目付费的适用范围,大力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政策体系框架,形成分级诊疗、防治结合、中西医融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二是坚持抓协同、调结构,去除无效供给。解决医疗卫生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效益不高的问题,要注重从医疗卫生供给要素、体系、质量等方面优化结构、加大协同、提升效益。优化医疗保障功能和能力,整合巩固城乡医保保基本,健全重大疾病保障机制防大病,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兜底线,推进健康扶贫工程防返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注重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引导就医秩序,控制医疗成本、促进合理用药,形成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优化医疗卫生供给体系结构,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机构建设,促进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管理、配合支援,形成区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中医机构布局网格化、服务一体化。优化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从医疗质量、事故风险、患者评价等方面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加强不同体系、不同层次、不同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内部之间的竞争,去除无效供给,淘汰劣质供给,促进优质供给,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三是坚持可持续、保衔接,改善制度供给。在保持供给制度连续性的基础上,突出制度供给改革的创新性、系统性、实效性。强化组织保障创新。供给侧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须坚强医改组织领导,建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定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清单,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的权力分工、运行制衡机制;改革医保管理体制,设立独立的医保基金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管理监督、集中办理各类医保工作,承担基金管理、药品采购、价格谈判等综合职能。放宽要素供给制度。鼓励通过创投融资、慈善捐赠提供资金支持,落实行政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政策,给予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大力度的税费减免,向非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开放学术教育资源,让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有序持续流入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医疗价格形成机制。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检验、治疗价格,合理提升体现技术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形成优质优价的医疗卫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供给侧改革向纵深突破。

  三、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举措

  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采取创新和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去低效产能,坚持分级诊疗。当前医疗卫生供给效益不高现象较为普度,即使普通常见病也求诊于大医院,形成大医院门庭若市的“虚产能”;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不互认,形成重复检查就诊的“仿产能”;一些医疗机构小病大治,形成浪费患者钱财的“假产能”,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分级诊疗布局不合理、机制不科学、落实不到位。实施分级诊疗是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制度设计。规范基层首诊。本着群众自愿、稳步扩面原则,重点推进家庭医生及其服务团队向居民提供签约服务,建立医保、居民、财政等多方共担的签约服务费用保障机制。引导双向转诊。完善引导居民双向转诊的医疗体系和医保政策,体系内基层门诊按人头付费,激励基层确保患者无病时主动预防、小病时积极治疗和大病时及时转诊;体系内的中层和高层医疗机构住院和特种门诊按病种付费,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坚持急慢分治。在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间建立协作机制,完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让群众就医感受到便利性、优越性。倡导上下联动。构建契约型、集团化、层级化的分级医疗卫生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引导大医院参与分级诊疗,把大医院医生引致基层,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去冗余库存,坚持资源下沉。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医院尤为集中且有冗余,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供给明显不足。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均衡发展,要疏解城市过度密集的医疗资源。利用资源重组、机构拆分、举办分院、合作办医等形式加强院府合作,实现医疗资源精准下沉、无缝对接和长效发展。推进医疗资源梯度下沉。鼓励探索多种上下联动形式,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通过托管或医疗协作的方式组建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实行县镇、镇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大县域内资源配置。加大县域内尤其是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和卫生薄弱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在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发展民营医院,扩大农村医疗资源总量;强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这个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救治疑难危重患者的服务能力,实现90%的病不出县。推进医疗人才资源下沉。医疗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完善医务技术人员第一执业地点报备制、省域注册有效制、多点执业注册网络备案制,实现医疗人才有序流动、重心下沉、合理利用。

  三是去畸形杠杆,坚持科学管理。当前一些公办医疗机构举债发展、超规划发展、超定位高端发展,呈现无序扩张、畸形发展的趋势,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明确发展战略定位。着眼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行精确定位、精细管理和精准配置,防止陷入高成本的专科、大型综合医院、大型设备重复投入以及昂贵药械的发展陷阱。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着眼体现公益性,保持可持续,建立“产权明晰、责权一致、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运行透明”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让监管主体、举办主体、运营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科学考核绩效目标。运用大数据方法、卫生经济学,科学评价服务效率、工作负荷、技术水平、费用控制、资源配置、患者结构的合理性,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客观可量化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引入竞争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院长绩效工资核定挂钩,并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降超常成本,坚持提质增效。降低医疗机构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益,是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实施预算管理。根据医疗机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工作目标和资源状况,科学编制全面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并进行分析监控,实现全程动态管理。控制卫生材料消耗。探索竞价议价交易、跨区域联合采购等多种方式,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措施,在药品流通领域实行“两票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有效遏制药品耗材价格虚高。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使用国产高值医用耗材。推进区域内医学检查互认。推动重大医疗资源错位发展,减少区域内大型设备重复投入,积极推进医学检查互认,降低患者的检查费用。发展卫生循环经济。通过减少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水、电、办公费用等运营成本,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技术创新进步。以培育重点人才、开展重点科研项目、建设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为抓手,建成集医、教、研、产于一体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提升医疗卫生综合运行效率。

  五是补能力短板,坚持整体推进。弥补医疗卫生供给短板,体系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激励是核心,创新是关键。注重补体系短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专科尤其是儿科、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发展,培植民族特色的养生服务,健全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机制,实行“一病两方三师”工程(诊疗处方、健教处方,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促进医疗健康管理发展。注重补人才短板。制定出台儿科、急诊、康复、精神卫生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考核招聘政策,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深化基层卫生技术职称改革,畅通卫生人员成长进步通道。完善落实高层次人才选拔、引进、研修、资助等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医学人才高地。注重补激励短板。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结合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工作负荷、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探索实行院长年薪制、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激励医务人员学得精、留得住、干得好。注重补创新短板。创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完善医疗卫生质量管控制体系;积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和个性医疗,创新医疗卫生发展模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