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凯蒂·莱恩从北卡罗来纳州毕业,希望从事一份和体育管理专业对口的职业。返回家乡华盛顿后,进了一家非营利组织实习,她发现想要找到匹配的工作并不容易。
2018年,820万中国应届毕业生走出了校园。表面上,他们过上了舒适、稳定的生活。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2017年全国总体大学生就业率较上一年上升了0.3%,高达91.9%。这群人经过了高等教育里严格、高要求的专业训练,就业艰难和不适应感仍然席卷而来。
统计数据背后,是一种不可忽略的矛盾。不少学生感到迷茫,想做点有价值又喜欢的事情,却不知道如何跨入理想工作的大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报告》,最受欢迎的76家雇主,和应届毕业生应该如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让我们重新思考了两者的匹配问题。
大学生们匿名评选了76家心中的理想雇主,52家为国内及海外上市企业,其中中接近70%的上市企业在2017年收入高达3.1万元人民币。从中可以看出来,这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致看好上市企业,这等同于选择了领先的行业地位和高薪。
雇主文化同样重要。71%的受喜爱雇主经营历史较长,同时对年轻、高学历的人才敞开怀抱,90后员工超过了四分之一。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寻求开放的文化、年轻的工作氛围,实际上可能还有另一层考虑,像这样的雇主对经验缺乏的他们接纳度可能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雇主主要分布于IT、金融、快销/零售和房地产开等13个不同行业和细分市场,他们寻找的目标人才有着很高的重叠率。在就业市场上。正在形成固定的岗位缺口,需求量最大的是专业技术类岗位,其次是高端研发岗位,而销售类岗位从2015年的首位降至第三。
以金融业为例,他们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在2018年应届生中招到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那么至少要先过了IT信息技术、房地产等这两关。未来,多行业围绕着固定岗位的优质人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从76家雇主的过往招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自国内重点院校。这与中国的大学生读研趋势相关,在普遍缺乏相应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毕业生的学校背景成为了雇主们筛选的重要指标。
对处于象牙塔顶端的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们来说,他们的就业选择很明确,也更丰富。在受访的4500所211/985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29%的人首选国有业,其次是跨国企业,不少的人也愿意去科研/教育机构、民营企业,还有2%的人愿意在非盈利组织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并且雇主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份不错的薪资。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接近城市职工平均薪资。近半数的硕博毕业生月薪近万元。
尤其是在重点大学分布较多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武汉和西安7个城市,主要毕业生的薪酬预期集中在8000-10000元,还不少人期望月薪超过15000元。与非一线城市的预期比较,这几个城市的学生称得上真敢想,可能也是有能力这么想。
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过程,大学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一种普遍的迷茫感。21%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即便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被问及工作2-3年后期望达到的职业成就时,他们无法做出适应变化的、详细规划。绝大多数人(40%)希望能够“拥有管理职权和下属”,看来他们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战略调整。
这种片面性、表面化还表现在理想雇主的提名中。受雇主知名度、产品服务知晓度等影响,毕业生考虑工作时,看重“外表美”。16%的受访毕业生填写了“BAT”。(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