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9届834万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鏖战之际,多家高校公布了2018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灵活就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来自各高校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大学灵活就业率为28.64%,清华大学灵活就业率为14.7%,中国传媒大学灵活就业率则已高达47.48%。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创新高,灵活就业在提升高校就业率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项连续调查显示,从2003年到2017年的这14年间,毕业生就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包括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在内的灵活就业比重从4.01%上升到了18.77%。
而就业领域人士对记者表示,大学生灵活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不仅反映了大学生工作选择自由度的提升,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不稳定性的增加。
灵活就业人数倍增
灵活就业又称为非正规就业,一般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记者查阅多家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各个大学对灵活就业的范围界定并不相同。
2004年,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6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制定了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办法,将灵活就业定为毕业生六种就业方式之一,包括了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等形式。
《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提出,灵活就业包括不签署三方协议而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业、持有用人单位证明、赴国际组织实习、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四种类型。2018年,清华大学灵活就业率为14.7%,
与2017年相比,北京大学2018年毕业生中灵活就业比例大增。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率8.92%,2018年上升为18.31%;硕士研究生灵活就业的比例则提升更快,从2017年的7.63%,上升为2018年的38.43%,3614名硕士生中有1389名选择了灵活就业。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趋势是越好的大学灵活就业越多,企业反映顶尖高校开招聘会的效果普遍不好,学生的到场率越来越低。向校方和同学调查后发现,学生对很多传统的好工作不买账,他们对工作有自己的想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李干向记者表示,大学生灵活就业人数的增加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既有新生代就业心态的转变,也有各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政策。此外,2018年以来公务员、大企业等毕业生比较青睐的就业岗位规模缩减也是原因之一。
李干表示,朝九晚五比较死板的就业形态对新生代的吸引力已经减弱,甚至社会保险对年轻人也丧失吸引力,新生代更喜欢工作地点、工作时间更自由的就业方式,甚至自己当老板而不为别人打工。
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灵活就业的增加也与行业有关。冯丽娟表示,在银行、影视娱乐等编制非常紧的地方,企业不愿意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学生虽然获得了工作机会但只能算作灵活就业。这方面最典型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它以47.48%的灵活就业率位列众名牌高校之首。
清华大学灵活就业率最高的院系是美术学院,本科生灵活就业达到了48.5%,法学院、软件学院、新闻学院的灵活就业率也高于平均水平。
灵活就业提升高校就业率
上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显示,从2003年到2017年,大学生就业去向中“已确定单位”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变化较大的是“待就业”比例从35.7%降至9.68%。
与此同时,“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的比例从4.01%上升到了18.77%。这一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灵活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态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学生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选择“慢就业”,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则主动创业,但在一些就业困难的学校,灵活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难以保障。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下降以及经济增长的拉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就业调查数据均显示,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就业景气指数为2.38,这一指数从201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以上。
虽然官方的就业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状况保持稳定态势,但不同档次之间的学校就业率还是有区别。像北大清华等“985”第一阵营的学校,就业率能保持在95%以上,京外的211的学校则会降到85%左右。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虽然有招收大学生的意愿,但很多单位在控制用工成本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用工数量,给出的薪酬待遇并不理想。即使是到单位报到的大学生,被动离职率也比较高,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满意度更是堪忧。
冯丽娟认为,大学生灵活就业分为不同的情况,名牌高校的学生更多是主动选择灵活就业,他们虽然不从事全职工作,但就业质量相对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在一些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学校,灵活就业则是变相找不到工作的表现,这代表着一定程度的“隐形失业”。
在一些高校学生中也流传着就业率的“潜规则”,个别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把学生毕业证与就业协议挂钩,导致一些学生为了毕业不得不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或是签订自主创业等灵活就业的协议。
这些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的情况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去年末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规范管理。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认真落实统计工作“四不准”要求,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各地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数据进行认真核查,对查实的弄虚作假等问题要严查严处,并进行通报。
大学生就业稳定性引关注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去年11月28日指出,中国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继2018年的820万之后,再次突破800万大关,创下近十年新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也存在新的挑战。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
曾湘泉看来,当前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以工资为例,近年来大学生的月平均收入虽然在上升,但在2011年之前,大学生月平均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一直都是下降的,2011年才稳定下来,直到如今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减小的态势。
人社部官网上一项名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受雇全职就业的比例在持续减少,这既是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性的体现,又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在增加。
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的离职比例也较高,平均在35%左右。非受雇全职工作、频繁更换工作一方面会影响毕业生的薪酬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
曾湘泉表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