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关于大飞机的消息令人振奋,一则是本月初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首飞成功,另一则是5月22日中俄国际商用飞机公司在上海成立,两国将共同研制新一代远程宽体飞机。
大飞机被称誉为“工业之花”、“制造业的皇冠”,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层级与水平。造出自己的大飞机这一梦想,激励着几代中国航空航天人乃至制造业精英为之奋斗,并结出了硕果。然而,我国大飞机产业仍处起步阶段,从人才储备、技术水准、管理经验、政策法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尽快迎头赶上,并对我国制造业整体升级产生引领示范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内外发展体制机制,其中最关键的,当是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首先,自主研发是产业存在的基础。从我国发展大飞机产业的历程可以看出,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没有自主研发,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国际合作。我国自主研发的“运10”飞机于1980年首飞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搞出100吨量级飞机的国家。最初,有人向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的董事会建议与上海飞机制造厂一起组装“MD90”飞机时,董事会态度很傲慢,他们说,中国人有什么能力,值得我们和他们合作?后来,“运10”试飞成功后,他们立即改变了主意,同意合作。再后来,“运10”的自主研发被停止,“MD90”也无疾而终。在研制C919过程中,国家设立了航空发动机等重大科技专项,有效地促进了自主知识产权与民族品牌的形成,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产业集群与人才梯队,而且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产业要想走向国际前沿,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从大飞机产业看,空客的成功是欧洲四国通过创新的公司组织体制取得的,他们借鉴法国用于生产葡萄酒的一种特殊的公司架构体制,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通过多国政府与企业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终于打破美国在大型民机领域的垄断。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历程看,纺织、家电、汽车等无一例外都走过了以市场换技术之路,逐步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世界一流。据预计,2023-2045年,宽体客机的全球需求总量将超过7000架,其中10%的需求来自中国。充分利用国际飞机制造寡头对中国市场的向往,利用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发挥我国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比较优势,建立合作关系,加快研发速度,抢占产业制高点,也将是大飞机产业的必由之路。
第三,市场化是产业繁荣的根本保障。大飞机不仅是一个科技项目,从本质上讲更是一个产业项目,是否成功,关键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从目前我国飞机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来看,可能比较欠缺的一点是对社会民间资本开放不足。可适当引入民资,走混合所有制之路,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竞争力。再规划建设若干个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以大飞机为引领,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既抓自发原生创新,抓自主品牌和关键核心技术,抓大型成套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也抓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并通过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去、引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