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中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眼下,需要从问题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问题。”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今天(29日)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1)”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
王瑞祥在致辞时说,中国机械工业经过70多年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变。中国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产业体系完整、产品品种丰富、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机械制造大国。
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全国机械工业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已分别达到26.52万亿元和22.85万亿元,实现利润1.46万亿元,一大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王瑞祥同时表示,“产业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产业链供应链还难以做到安全可控”。
发布会上,机工智库研究员鲁欣介绍,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制造业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多种经贸风险,包括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风险、投资审查风险、贸易风险等。
“尤其是出口管制,涉及电子、电信、AI领域的企业最多。”鲁欣说,美国出口管制制裁名单不断扩大,给中国制造业进口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机工智库研究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助理司建楠介绍,从创新能力来看,中国制造业底层基础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共性技术平台交叉布局、资源分散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重主机、轻部件的发展思维导致重点领域核心部件无法满足整机配套需求,关键领域存在“短板”。
“可以预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国家在基础技术掌控、关键技术应用、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发布会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李奇也表示,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在逆全球化的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正日益突显。
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建议,我国制造业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高风险应对意识,稳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尽快开展高危行业及实体涉美管制物项的评估与应对,加强合规体系建设。
专家们还建议,“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应从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人才队伍三个维度来夯实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要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布局一批试验验证平台,通过推进双“平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工程化能力,夯实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支撑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