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父亲,李罗玲那双黑亮的大眼睛仿佛有一缕阳光划过,神情和语气中充满了作为女儿发自内心的敬意。“我们对父亲都比较崇拜。他在战略和管理上,思路是那么清晰。他的阅历在那儿呢。”
李罗玲的父亲李风云,正是“中国IT第一卖场”的创业者,着实的历史“风云”人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两个‘村’最为世人注目:一个是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另一个就是北京的中关村。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发源地,中关村则是中国硅谷的源头。”这是中央党校理论网的程冠军老师在他2008年为李风云完成的《破壳与成长》一书中的一段话。
早在1980年代后期,中关村就因“电子一条街”而名声大噪,以至于在198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组织了联合调查组进行考察,最终确立了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子”。从那时起,以中关村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
而这“电子一条街”的第一家卖场——四海市场,就是当时任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副乡长的李风云亲自操办的。
别了,中关村
提起北京四季青乡,人们或许也不陌生。1956年毛泽东在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就把四季青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写了进去。那时,年轻的李风云就是四季青的青年突击队队长。
后来四季青公社成为北京市的蔬菜基地之一。1984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盛年的李风云带队到日本学习超市经验长达半年之久,深深感受到了现代管理的魅力。回国后,他办起了中国第一家超市——四季青蔬菜自选市场,场址就在今天海淀区中关村一号桥西侧海龙大厦的位置。可当时的普通市民还难以接受蔬菜、副食品包装后的高价格,仍然喜欢到农贸市场去采购。挺了一年之后,李风云意识到超市业态在中国还不成熟,便结束了这项业务。
但紧接着,他就把眼光投向了中关村的另一个新产品市场——电子产品市场,干脆,把场地专门租给搞电子经营的科技公司吧。
1985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北京海淀区新技术开发中心电脑系统公司,成为四海市场的第一家业户。接下来的情形意外地火爆,20多个门市很快就被租赁一空,当年着名的四通、信通、科海、京海、海华,都成了这里的租户。四海市场也就很快成为了四季青乡的支柱产业。四通集团总裁段永基后来在接受杨澜的专访时还提到,他下海创办四通公司的启动资金就是向四季青乡借的2万元钱,租用的房子就在四海市场。
为了扩大经营,李风云又在四海市场的后院盖起了两座楼房,到1993年,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达到4000多万元。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由一个小卖场发端,成为了中国IT产业的代名词,并永远载入史册。
也就是这一年,李风云退休了。
55岁的他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离开了那些时代精英,连公司的顾问也不做。他说:“那会掣肘年轻人干工作的。”他把集体的利益、荣誉,都留给了集体。
李风云的退休金不过200来块钱,于是他带着退下来后公司补偿他的3万多元和希望再做些事情的一份心情,开始了自我创业。他喜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定建筑业会兴盛几十年。经调查后,他发现这条产业链上的小小一环——建筑租赁市场,就是给建筑公司的建筑用件提供租赁服务——大有潜力,若以自己微薄实力在这个相对冷门又很有空间的行业里发展,或许能成!
1995年,李风云已经58岁,北京华联发建筑租赁公司正式成立。不久,他的大女儿李惠玲辞掉公职回来加盟公司;两年后,李风云在做了心肌梗塞手术后又动员二女儿李罗玲、小儿子李永利回公司工作,他把一家人的力量拧在了一起。
两代上阵打造“联合舰队”
李罗玲1990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学的是制冷专业,在回公司前,她已经在中关村IT行业干了六七年了,民企、外企都做过。说起来,她是看着联想从攒机器发展壮大的;当年到供应商那里拿配件,她也常常跟爱国者的冯军打照面。
1990年代后期,李罗玲也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但她不想干父亲这一行。成天跟钢管、扣件、电焊机、马路切割机打交道,场子里脏、乱、杂,完全不是一个IT女孩儿喜欢的事情。可父亲帮她分析,建筑租赁也是可以做大的行业,将来咱们要做成北京市一流的公司。尽管不太情愿,但回来后李罗玲很快发现,父亲选择的这个行业利润空间的确相当大,这在当时比做电脑生意强多了。
随着儿女们的加盟,李风云精神焕发。当时建桥时施工搭架子,有一种新材料产品叫碗式扣件,它能使建筑队搭起工程架子犹如搭积木那样方便,能大大提高工程进度。李风云愿意尝试使用,李罗玲就全力引进生产,随后大量投放市场。父子上阵,不过五年的时间,到2000年,公司就创下了600万的租金收益。
当公司逐步做大,李风云已经在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家族企业的产权问题了。他从种植蔬菜中悟出了西红柿理论,西红柿的特点是在一株上长出若干串西红柿,而每一串中的每一个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不像茄子,一株上长出来的不成串,总是单个的。在李风云的战略思想指导和儿女们的扩张经营中,“华联系”的16字方针逐步确定:细胞分裂、合理布点、适度规模、连锁经营。
公司如今有两大总部,分别由李惠玲、李罗玲领导。大姐惠玲(华联发)旗下已经扩张了7家公司;二姐罗玲(华联达)旗下有5家公司,均匀地分布在北京市的各区中;弟弟李永利则以“华联兴”在北京通州开辟了2000多亩的苗木种植,下设两家公司,寻求新的发展。三姊弟和父亲分别在对方公司参股,各自又寻求独立发展。李风云希望企业将来能打造成联合舰队,而不是一艘航空母舰。原则是:资产清晰、独立经营、统一模式、互不干扰。
如何理解独立经营、统一模式呢?这里,李罗玲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经营权下放、各公司独立核算的基础上,还在1990年代后期,企业就建起了总部财务统一、联网运营的管理模式,每一单业务以及所有的出库、入库,全部通过电子系统来实现。同时,送货有行车记录表,装车卸车有效率表。一天下来,你装车多少吨,卸车多少吨,司机跑了多少公里,谁的效率最高,司机、跟车人员都有效率表,考核就跟工资挂钩。由此,企业也实现了资源共享、物质共享、客户共享、管理模式统一。
怎么把人用好,怎么把钱分好
家族企业要发展,当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就是人才问题。
李罗玲十分感触地说:“原来我的观点是,企业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但当企业做大了,自己真的感觉企业就不是你的了,它是大家的,是大家把它做起来的。”
李罗玲姊妹都是从基层滚打起来的,跑业务、找工程、签合同。但随着业务的扩张,父亲让他们逐步放手,不参与和客户直接签合同、谈判,就是培养人。每个公司有职业经理,经营权都在他们手里,人员的管理权也在他们手里。
这些经理人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李罗玲说这是父亲的一种管理方式:谈心。个别谈心,深度交流。最初,父亲每年都有两次带着他们到每个公司,分层级找每一个经理、站长、办公室人员和基层的每一个员工谈心,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各种想法,同时也请他们对本站的每一个人做出自己的评价。人才就是在这里面淘啊淘,拣啊拣,挑出来的。就这样,现在在岗的各公司经理、站长,“他们都非常优秀,业务能力很强。”李罗玲说。
公司成长已经超过15年,这期间同行中大大小小多少企业倒闭或被兼并,但“华联版”始终保持快速成长,参与了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京沪高速大桥工程等建筑租赁服务。有些人就来询问和探讨,说我做一家公司就累得要死,你们怎么发展了这么多家?李罗玲借父亲的话说:“我们只管这些经理人,人才培养真的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从2006年起,李风云已完全脱身企业。随后的三年里,公司发展在奥运会期间达到了颠峰,继而又经历了金融危机和建筑市场的停滞。李罗玲说这三年也是她独立做业务最苦的三年。“一个人吃多少,喝多少?做企业这么累,几乎把命搭上去挣钱,值吗?”但最终她很庆幸,参加了《中外管理》组织的赴日本稻盛和夫的“盛和塾”大会学习,她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她的感触是,要用“利他”的思想、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去重新认识做企业,这样你就不会只想着挣钱,内心就没有了那种焦虑、急躁,与客户、下级、员工的交流也不会一味地责备别人没干好了,你会去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没做对。
她与其他的企业家朋友交流,才知道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个痛苦阶段,挺过去了就没事,挺不过去,企业就可能散了。
当然,现在企业越做越大,员工的工作业绩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谈心显然不能成为选拔人才的惟一方法了。李罗玲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激励方式,因为2009年以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稀薄,而成本却越来越高。尤其人力成本不断攀高,人才的成长速度却在逐渐放慢。她说:“我总是在思考,企业的下一步怎么办,长远怎么发展,还有什么样的机会,怎么带着企业向前走?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激励问题。怎么把人用好,对大家又怎么把钱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