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格物流成立于2001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政策向民营物流企业正式开放的第一年。多年来,海格物流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从成立起就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公司存在意义的基本前提。作为全国物流百强企业,海格物流已成为既有支持客户战略及供应链管理需要的整体物流方案的解决能力、又具备高效可靠执行能力的国内领先物流公司。
按照服务内容的深浅宽窄和集成度,海格物流业务分为综合物流及基础物流两大类别;根据服务地域及机构分布,公司组织被划分为国内物流、国际物流、口岸运输和仓库管理四大板块。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海格物流已经具备服务客户的坚实基础:即634台自有车辆(不含计划新购的100台车辆)、489个拖架、118个自备柜,并与逾400台外部车辆长期稳定合作;3艘集装箱驳船,多条近海支线;管理逾200,000平米各类仓库(保税、监管、普通仓库);机构遍布全国多个省市。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海格物流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近日,针对如何为物流企业用户注入移动互联网基因等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海格物流CIO王立功。
旧有架构的新挑战
作为一家物流企业,移动互联网对其行业的影响是异常显著的。那么在CIO看来,又是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趋势呢?这一技术趋势到底会带来何种影响呢?
对此,王立功表示,简单地说,移动互联网摆脱了导线的物理连接,从理论上使互联网把人类在地球上能够“访问”的任何角落都串联起来。同样,移动互联网使信息的采集、计算、存贮,也就是信息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爆炸式扩张。
人们似乎觉得云计算、云存储是以大数据、大集中为特征的,殊不知所谓云更是一种微生化弥漫在空气中的全新的存在形态和组织秩序。从信息生态角度,博客、微博到微信乃至手指在屏幕瞬间划过的手势,都是新的信息生命体或者物种。信息生态的变化,信息技术无疑也就对人类行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影响虽然深远,我们却难以预料和把握即将出现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IT技术随之而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如此。
而谈及新的技术趋势对于未来企业IT建设的冲击,王立功强调,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在于企业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等多方面管理水平的诉求,是长期、持久并伴随IT技术同步发展的。“这种新技术”本身就是信息化本体、内在的过程和阶段,因此,它会对企业管理形成冲击,而并非对企业IT产生冲击。而在未来,一切无法融合和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和软件系统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仅就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会对即使是昨天刚刚构建的旧有系统架构提出挑战。
激发全新模式和服务体系
移动互联网技术冲击的是企业就有的管理模式,那么立足于物流行业本身,这种技术趋势对于物流行业会带来何种全新的管理变更呢?
王立功分析到,直观地看,物流本身就是操持移动的行业,只是以往在所谓互联方式上掺杂了过多的人工成分,也有大量的盲区和无法透明的黑洞。而时至今天,移动互联网就为物流的自动化、透明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新技术手段的运用,除了推进、改进、改善等被称为“流创新”同时,通过对服务与管理过程以及信息化手段全盘的审视和分析,自然会萌生出“源创新”的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这是物流行业积极主动、引导消费的一种“科学发展观”。
换一个角度,物流行业的服务对象是商品贸易和流通,而这个对象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着“源创新”问题,它们的思考和创新实践,必然拉动物流服务的适应和配套,如果无法拉动,马云就不会一次次另起炉灶构筑自己的物流王国。因为物流与供应链归根到底是商品贸易流通绝对的咽喉。因此,夸张地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在供应链相关产业生态体系中,正在引爆一场新的战火,不仅仅是转说中的“狼狼之争、羊羊之争,还会触及到狼羊之争”。
未来价值贡献空前
纵观物流行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价值点到底体现在哪里?对此,王立功也有清晰地认知和分析。
他表示,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之一就是互联。互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沟通与传播,还有一点就是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的系列应用都离不来移动互联网的支持。有了移动互联网才能实现真正的所谓物联网、感知中国、智慧地球,才能真正体验“地球是平的”。另一个价值点就体现在位置。尽管GPS、移动基站、北斗的定位服务都是隶属于物联网的一个分支,但对于物流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
立足公路运输来分析,宏观地说,今天的物流行业最直接陷入几大困境:交通拥堵、燃油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环境污染。而这些问题未来还会逐步地恶化,无法有效地缓解和改善。假使缺乏良方,未来物流成本只会持续增加。因此,必须加快信息化,通过消除空载让更多的车在更多的时间停下来,而不是疯狂地多拉快跑。而是利用位置服务、移动互联、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化的公共平台,实现社会运力资源的统筹和组织管理,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这方面,移动互联网就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根据国情,我国的运输车辆绝大部分分散在个体车主手中,这些车辆的信息化难以通过企业信息化来完成,而离开对这些车辆的监控管理,智能交通也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在社会化、平台化基础上的移动互联才能够快速建立起运输信息化的系统工程,通过管理货物与车辆在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和整合,借助GIS和云计算的多种途径,来达到前边预期的功能。因此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物流的价值贡献是空前的。
至于未来物流企业用户要想更好为企业注入移动互联网基因,需要重点把控的方面,王立功表示,作为物流企业,未来成长要素在物流需求与运输资源两端形成互推震荡的良性过程,这是一个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不过在物流行业有着形形色色生态和立场,例如建立在需求导向、资源导向,甚至还有中介。不管怎样都是要通过移动互联及位置,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找到最佳返程订单、找到最佳位置的车辆、找对最佳位置的库房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要有足够大的环境池、合理的数学模型、运筹与优化算法。因此未来最重要把控的还是沟通与位置。
构建个性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服务是关键
未来物流行业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建树,企业应该如何去拥抱移动互联网?需要做那些方面的准备?
王立功强调,移动、联通等移动互联运营商都在积极投身于物流行业,但产生效果却往往越俎代庖,推出各种各样的、通用系统,甚至第三方物流系统。然而,事实上当前物流服务、物流企业都还处在自由竞争、复杂动荡的时期,迫切需要的是能够自助构建个性化服务体系的(移动互联+互联网)基础服务,这种归结为“第五方物流”正是应该做却被忽略的重要环节。既然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商,应该在涉足物流行业的时候,只卖水不淘金、只卖装备不参战,这样方可让自身的路越走越宽,而不会因为一棵树失去整个森林。
而作为物流企业,在得不到所需要的基础服务的情况下,不得不从底层开始起步,建立和培养自己的移动互联的开发能力,然而这个过程是缓慢、有风险和持续高成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类移动互联能与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高度融合,只是互联范围局限在自身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