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新 > 意志 >
    创新驱动为中国突破锻造双翼
      时间:2017-09-27 12:04 作 者:雷钟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注创新问题,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的提升。中国正在以惊叹世界的速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在全国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创新驱动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跟这些认知逻辑相连。

  五年来,中国在创新驱动上勇攀高峰,用一个个突破,强壮着中国的筋骨;用一个个成果,见证着民族的禀赋。

  当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C919启航、“墨子号”升空、北斗导航、5G引领成为中国科技的代名词;当正负电子对撞机、光量子计算机、高铁核电等工程技术威名远扬……我们才体验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精彩与喜悦。当“国之重器”不断涌现,“创新之花”竞相绽放。中国创造走向全球,创新发展已然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的时候,我们才真切感受到中国崛起的自信与实力。

  这一切得益于创新,这一切源自于创新,创新是中国颜值惊艳的秘笈。以“墨子号”升空为例,它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首次实现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三大科学目标的实现,为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再以“复兴号”动车来看,中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提出了“自主创新、深度掌控、正向设计、根在长客”的总思路,顺利推进了中国标准动车组、混合动力动车组、时速200公里城际动车组、波士顿地铁、武汉东湖100%低地板车等项目研发工作,经受住了有史以来强度最大、品种最多的产品设计任务。以自力更生的精神,获得买不来的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中国创新突破的恢弘舞台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改革,一个是人才。

  改革。多年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的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推动科技创新,必须有体制机制的同步创新,这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国工匠”——曾与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握手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普通电焊工李万君是这样的非常之人;“工人博士”——先后共完成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五小成果和立项攻关,累计为公司节约资金千万元调试工罗昭强是这样的非常之人;“量子GDP”——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3位量子科技院士级带头人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是这样的非常之人……正是这些人才,成就了中国突破和中国创新的伟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正在为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锻造腾飞的双翼。为中国源源不竭的创新,您点赞了吗?(南方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