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金融 >
    银行业的好日子还有多久?
      时间:2013-06-14 16:29

  中国的金融资产大部分还是以存款的形式集中在银行,2011年中国银行业日赚28.8亿元,2012年则每日净利超过30亿。巨额利润,加之监管的保护,导致金融出现特权化。“这已经到了扼杀实体经济的地步。”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直言不讳地说,“企业家把智慧用在搞钱上,就没法去创新。”银行业的变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否则就有可能是下一个诺基亚或柯达。

  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企业来势凶猛。“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规模一定会超过电商业务。”京东CEO 刘强东如是说。有人将2012 年看成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触金”在这一年集中爆发,中国的银行家也屈身拜见前者,“三马”卖保险则是双方频频交集的高 潮点。“互联网用户群足够大,电子商务足够成功,民营企业创新的动力足够强,这一系列因素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会比美国发展得快,并且空间更大。”刘胜军表示。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无法无天’,确实对整个金融业有推动作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评价说,“他们对于商业银行在流程改造、产品创新、降低营销和管理成本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他认为互联网企业对银行还谈不上有多大冲击,“他们的客户往往是银行不愿意做的客户,做得再大,对于银行的影响还不如某个银行团队跳槽且带走客户来得更切身。”

  但是,刘胜军认为,现在的双赢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冲突。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管制,民营资本要从“一行三会”获得金融牌照的难度非常大,刘胜军认为他们更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创新,迂回地悄悄进入。而且,“由于目前的地位和监管部门的保护,银行不用担心。但在中国,一个特殊的现象一旦做大了,政府就会把它‘合法化’,比如第三方支付也是多年没有监管,发展总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是有益的创新,其合法地位最终也得到央行的承认。”

  “一旦拥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数据群,其中可延伸的空间就大多了。”刘胜军指出,有些互联网企业已经部分介入到了银行比较核心的业务,比如信 用 卡业务。银行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鉴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发展空间,银行已经在思考如何在网上开分行,有的甚至考虑在组织架构内增设网络金融事业部。“一旦银行有这个需求或者这个需求成为现实,网上的竞争就开始了。”连平说。

  “不要小看银行,他们做互联网金融,优势比互联网企业大很多。”刘胜军提醒道,拥有庞大客户基础的互联网企业毕竟少数,但哪怕一个小银行拥有的客户数量也非常惊人。“其实银行是守着金矿但不知道怎么用互联网工具去掘金。比如银行手中的信 用 卡客户,其消费等信息都很有价值,如果深度挖掘,就会发现客户有很多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银行完全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模式,把信 用 卡业务做活。”

  银行手握的传统资源除了网点,资金和人力在互联网金融上也是占优。在连平看来,毕竟现在的P2P 等都还属于最简单的金融模式,远不如银行所做的业务面那么宽。尽管互联网企业先行一步,画地为牢,银行要挖存量会不太容易,但“增量很容易做,因为商业银行自己就有很多客户,将来把他们引导到网上,这就是一个蓝海”。

  刘胜军也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银行手中可打的牌很多,只是对于他们而言还没有到“今天不做,明天就死掉”的地步。但对于平安集团、招商银行等已经涉足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颠覆传统模式、与银行同业竞争的武器。

  “不管是民营资本还是传统银行去主导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创新本质是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非常大。利率被长期管制,价格一定是扭曲的,背后则是风险的积累和效率的损失。”刘胜军说,“通过金融创新绕开金融管制,改变了中国金融版图的格局,也是对中国金融改革一个有益的助推。”

  内部机制的市场化是关键

  连平指出,目前银行业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只是在经营渠道上的转型,此外还必须在产品、业务和内部机制上进行变革。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谈儒勇表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许多银行的战略重点,但银行目前在相关产品上的做法还比较保守,将来需要在信用贷款上进行突破。“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担保,纯粹信用贷款。在相应的机制下,使得中小企业在有还款能力的前提下愿意还款。”他指出,银行需要在合约上有所涉及,设置相应的动态激励机制,让企业有动力按时还款;而一旦不还款,相应的惩罚和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银行一起成长,形成密切的长期的金融关系,对双方来说都非常有价值。”谈儒勇说,“此长期关系重要之处在于一旦出问题,双方付出的成本都会非常高,这其中包括了转换成本和社会成本。”而且学习德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做法,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可以突破原先的单纯的存贷关系,转为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

  不过,连平认为,渠道、产品和业务这三者的转型,其实不难做到,最关键的还是银行业内的机制转型,就是内部也朝着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外部环境是市场化方向,内部也要市场化,不能像过去那样用行政的手段去运营管理。应该把大锅里的饭放到不同的小碗里,激励到位,精细化管理。”连平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