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金融 >
    严把货币闸门是上策
      时间:2013-06-24 17:21

  上周,国内外金融界有三件事情引人关注: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吃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年内削减量化宽松的态度更加明确,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三件事其实有着内在关联。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平稳,但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压力增大,地方债务风险加剧,现在又发生资金吃紧。此时极易发生政策立场的游移和动摇。北京时间6月19日,中国决策层提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的方针,这是总揽全局后做出的正确抉择,真正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以全球金融局势观之,更觉此决策具备合理性,需要坚持。二季度以来,美联储收紧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逐渐升温。在中国国务院会议12小时后的美国东海岸时间6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若失业率降低到7%附近,美联储会考虑放缓购债步伐。参考美联储委员对于经济的一致性预期,失业率很可能在年末逼近这一目标,这意味着,政策转向已为时不远。

  一旦美联储扭转宽松政策基调,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势必发生重大改变。短期内,美元走强,新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压力增大会接踵而至。因此,现在在中国,过于急切地以“宽货币”方式来为市场纾压并不可取,毕竟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转变较快,且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自结构性改革,继续货币宽松方式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难以奏效。

  应该承认,近来国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股债齐跌,确实带来了心理和现实的冲击,部分市场利益者希望央行大量注入流动性“救市”的呼吁也非常强烈。然而,只要理性分析,即可知中国目前的问题根本不出在总量上。至今年5月底,央行数据显示M2同比增长已达15.8%,高于去年底确定的13%的年度指标,显示货币供应总量并不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基调表明:当前的资金面紧张是短期性、结构性的,要靠机构自身调整行为去适应。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定货币政策。这是理性而明智的决定。毕竟,货币政策实施事关全局,绝不可为部分市场利益者的短期利益所绑架。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局势中,中国更应冷静应对,着眼长远,严把货币闸门正是上策。

  诚然,对货币政策的坚守还需与改革措施相配套。此次国务院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为结构调整、稳增长和惠及民生发挥更大作用,即稳中求进;其中又明确提出,实体经济却没有出现符合外界期待的增长,充分表明金融体系的效率有待提高。这意味着市场建设、增加金融工具、开放市场等多个维度的改革。

  相应于此,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围绕金融应如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出了一整套方案。与过往过于倚重刺激政策的最大不同在于,此次决策层更强调市场的作用和力量,共提出八条措施,包括针对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如何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助推消费升级、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严密防范风险等。这些都是有助于提升效率的改革大计,与过往主管部门的政策存有延续性,也不乏新突破与新主张。李克强总理强调“盘活存量货币”,或此谓也。

  在八项措施中,我们格外关注有关金融市场的改革主张。当前,实体经济界希望降低债务成本的呼声较高,故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如何推进事关重大。近年来,银行贷款上限虽已放开,但下限仍有最低不超过七折的限制,能否在房贷以外的贷款放开这一利率下限,正为业界所期待。此外,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试点等内容,说明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的进程仍将有序推进。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安排,更显示了改革的进取性。

  当然,八条措施仍属原则部署,实施细则尚待全盘托出。“魔鬼在细节之中”,正确主张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实施筹划,更需要有效的激励。惟此,才能激发市场主体即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停留于一般号召,避免市场的“政策投机”带来新的道德风险。特别是针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方案,比如此次提到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应及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须知,改革也是再而衰、三而竭,当前迫切需要超越口号,找到使人眼前一亮的改革突破口。

  从国际到国内,机会的窗口已经非常有限。在守住货币闸门之后,改革一定要出真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