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网站近日发布公告称,按照财政部与中银国际签订的国债承销主协议有关约定,同意中银国际退出2012-2014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两方签订的2012-2014年记账式国债承销主协议同时终止。
财政部办公厅文件显示,2012-2014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2012年前三季度综合排名中,中银国际名列第10位。
2011年年底,财政部审批了2012-2014年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其中,授予不超过38家机构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授予了不超过55家机构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其中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中,券商有近20家,接近三分之一。
除了券商,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也对国债承销体制颇有微词。“以前资金成本没这么高,银行配置国债还能有点钱赚。现在国债收益率都十几个基点的跳升,不赚钱,完全成了一项荣誉性的工作。现在大小机构都想退,只是碍于领导的面子。预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机构退出”。一家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
业内人士分析称,对于机构而言,国债承销资格相当于一个牌照,对于丰富产品、维护客户关系都有一定作用。“刚开始大家争着申请资格,但运行这些年下来,发现根本没钱赚,特别是市场行情不好时,如果无法完成国债分销,要自己包销,这就需要额外占用机构自己的资金”,一位光大证券人士向财新记者坦言,“许多券商觉得承销国债投入成本高又不赚钱,券商也不爱配置低票息的国债,只赚个市场地位的名声,时间长了扛不住了就不想干了”。
机构维护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成本非常高,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包括:最低承销量、最低投标量、最低中标量等指标,承销机构压力相当大,“几十亿元资本金的券商是无法承担的。”银行人士称,“量上不去,停就停了吧,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形象受点影响。”
除了国债承销无利可图,最近银行间市场持续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企、禁止代持等债市新规则出台,都使得机构承销国债的动力大为降低。
中银国际退出国债承销并非首例。财新记者查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网站统计显示,自年初以来,已陆续有多家机构退出国债承销团。前年2月7日,财政部文件显示,同意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三家机构退出2012-2014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资格。
财政部办公厅文件显示,2012-2014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2012年前三季度综合排名中,中银国际名列第10位。前述银河证券、长江证券、盛京银行、中国平安人寿排名依次为第27位、第51位、第52位、第53位,后三家机构位列倒数三甲。
中银国际曾获得财政部"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优秀奖"。中银国际资本金15亿元,在证监会2012年券商分类评价中,为A类。
财政部首次公布“记账式国债承销团”的季度综合排名是在2006年4月。彼时,中银国际力压众多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在该季度综合排名中拔得头筹。但在2012年第四季度,财政部资料显示,中银国际在彼时单期记账式国债存在承销额不足情况,分别是2012年记账式附息(十四期)国债(第一次续)、2012年记账式附息(十七期)国债(第一次续)。
市场人士透露,近年财政部为便于管理,也有意压缩国债承销团成员的数量。前述银行人士分析称,承销团成员减少对国债招标成功率、资金成本都会有一定影响,这未必是财政部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