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陆首批真正意义上的本土保险精算人才,在谈及国内保险精算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时,目前担任一家大型寿险公司总精算师的梁军(化名)表达了自己的些许忧虑。在他看来,作为一项职业资质认证,保险精算师的“传统职业领地”,正面临着来自其他专业资格认证的强力“侵袭”。
“拿下国际认证的保险精算师资格,通常要花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在保险企业精算部门实际工作时,相同的事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也可以做;在投资分析和战略策划等领域,还可能会不及CFA。” 亦有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指,“按照目前国内精算师的考核情况,拿到这个资质的时间成本与CFA可能持平。”
他们的看法并非个例,在追赶跨国保险企业的进程中,中国本土保险企业恰恰在上述两个领域,对精算部门提出了更深入的专业需求。但对本土保险企业的这份雄心乃至自身的职业发展机会,不少国内保险精算师显然“失算”了。
一家外资保险企业在华分支机构的总精算师同样表示:“一名合格的精算师应当向企业管理层提出战略性的商业建议,但中国精算师们现在普遍只是善于做技术性的工作,缺乏商业经验。这直接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对此,全球最大的保险精算师行业组织北美精算师协会(Society of Actuaries,以下简称SOA),正试图为他们的中国籍会员及国内同行提供支持。SOA会长Tonya·B·Manning表示,SOA将全面扩大和中国保险精算师协会的合作,并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会员提供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项目,“帮助他们应对职业生涯面临的新挑战”。
除去对会员的义务以及和中国保险精算师协会的合作关系,SOA采取上述措施亦有着另一极为迫切的原因,作为全球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对保险精算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这也催促着SOA推动合作发展。目前,SOA的首要任务,即是令市场和行业继续对保险精算师这一专业资质本身的含金量即专业实力继续保持高度的认可。
在一个新兴而剧烈变革的保险市场,SOA想要帮助中国的精算师们应对市场的需求,还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筹码
不同于人们通常的想象,在金融业众多的细分职业中,保险精算师的薪酬并非最高,“稳定”才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这一“稳定”则包含着双重意涵:其一是保险精算师通常的职业发展路径非常稳定,基本是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在保险企业财务及风控序列中实现晋升,其二则是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的高度稳定。
“从国外的经验看,保险行业对精算师的需求非常固定,不管是繁荣时期还是经济危机时期,保险精算师的工作机会几乎是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的。”梁军表示,“同样,工资薪水也很固定,在国外,一名合格精算师的年均收入在10万美金以上,国内精算行业也正在逐步向其靠拢。”
“稳定”的职业特征,则为SOA在中国“捍卫”保险精算师“含金量”、进而扩大自身影响力,提供了特殊的优势。在前人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情况下,这些成功故事便成为左右保险精算意向从业人员的最具效力的“筹码”。而早在1949年就开办精算师教育培训,并于1988年开始在中国推行教育的SOA,显然拥有更多这样的“筹码”。
梁军便是一位在职业领域颇有成就的SOA中国籍会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军到目前为止的从业经历,不仅是中国首批本土保险精算师的成长史,亦折射着SOA在中国颇有戏剧性的破冰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末,梁军高考考入武汉大学保险专业就读。彼时,现代意义上的保险行业在国内仍处于“孕育期”。一手缔造保险巨头平安的马明哲,在那时也仅仅是蛇口工业园区一家专为合资企业工人办理劳动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的负责人。至于保险精算行业,更可谓“一片荒芜”,惟有南开大学因较早开设相关专业,而成为保险精算行业的一大重镇。
1988年,SOA开始中国精算教育,并寻求与高等院校就专业资格考试和课程培训,进行合作。
SOA与南开大学的合作,最终输送了第一批中国考生,此时考上南开大学研究生的梁军正是其中之一。在研究生毕业时,已经取得SOA中级资质的梁军,加入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并成为该公司最早的一批保险精算人员之一。凭借SOA课程中习得的精算科学体系和实务技巧,在国内整体缺乏专业精算人员的背景下,梁军也在精算部门内部连连获得晋升。
尔后,经过业务实习等步骤,梁军完成了SOA高级资质课程考试,并最终获得北美精算师的资质。丰富的从业经历以及FSA资质,最终令梁军被一家中型寿险企业聘为副总裁兼总精算师。
截止今年4月,与梁军一样的中国籍SOA会员共有670名,他们中大多数人也均为国内各家保险企业的高级精算人员,这也令SOA在国内行业会员资源的布设上拥有明显优势。
挑战
众多的成功例证、高端的会员资源,以及原本就属于SOA强项的专业能力支持,似乎足以使得SOA在中国的保险精算领域,维护“正统”保险精算师的声誉。可是中国特殊的市场现实,却让SOA上述优势的发挥受到诸多制约。
在过去十年间,依靠专业能力优势以及会员资源,SOA已经对中国保险市场发挥了不小的实质性影响。Manning指出,SOA正致力于和有关的保险公司合作,帮助他们获得数据,建立更好的定价模型来反应监管规则的变化,并且通过合适的定价来抓住市场上新的机遇。
然而,相比于拥有数十年完整数据作为精算模型建模基础的美国市场,新兴的中国保险市场几乎在全部保险品种上,都存在着数据缺失或数据不足,这也令中国会员们在应用SOA传授的专业技术时,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
Manning也表示,SOA在中国市场上收到了许多保险企业要求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随机技术建立产品定价模型或偿付率模型的协助要求。这无疑令保险精算师的专业价值,在国内保险行业面临“打折”。
更严峻的挑战还在于,随着国内保险资管领域监管新政的出台,保险资金运用的空间大为增加。保险精算师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加多层次而相互贯通的资本市场,并要对眼花缭乱的保险资管创新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及风险,进行更准确地精算。而这对于习惯了单一形式资本市场投资,以及分业市场风险评估的保险精算师而言,实在不容易适应。但对于知识领域覆盖更广泛但在建模领域较薄弱的特许金融分析师而言,其适应此类创新并作出有效评估的难度,则低得多。
对此,SOA也承诺将会为会员提供进一步的专业支持。但中国市场的急速扩张,却令SOA响应会员需求的速率面临挑战。目前,在670名会员外,正在完成资质认证申请的中国籍准精算师(ASA)还有1322人。而按照SOA预测,中国每年新增的保险精算师需求约为700名。
“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这个市场成长得太快。” Manning指出,“ 我们在中国的会员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我们必须探索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会员们在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为了应对这方面的挑战,我们既增加了这方面的人手,也在不断地探讨与广大保险公司合作,帮助他们做好对于在职精算师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培训。”